下载此文档

赞美高原工作者的文章1000字.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赞美高原工作者的文章1000字】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赞美高原工作者的文章1000字】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赞美高原工作者的文章 1000 字
每一个坚守,都令人敬重。
每一份付出,都令人感动。
每每看到西藏那一条条蜿蜒起伏、犹如巨龙的盘山公路,每每看到那一座座巍然屹立、鳞次栉比的高山电塔,每每看到那人流如织、灯火万家的城市图景,我的心里都会漾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与崇敬、骄傲与自豪!
我为那些高原建设者创造的人间奇迹而感动,这些奇迹是他们一锹一镐刨出来的、一根一根背出来的、一砖一瓦垒起来的、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在这个呼吸都困难的地方,能够让大山低头、江河让路,把天堑变成通途,让荒原充满生机,难道不该令我们崇敬吗?
我为高原上源源不断的人间奇迹而骄傲,为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和自己能够加入其中而自豪。西藏和平解放 70 年,雪域高原换了人间。这奇迹、这变化、这速度、这效率,只有中国人能做到!
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屋脊、生命禁区的地方,能够创造如此之多、他国无法比拟的人间奇迹,难道不该为此骄傲和自豪吗?
只是,这个世界对西藏了解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对西藏“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了解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没有踏足过高原的人,心里想到的只有“眼睛的天堂、灵魂的牧场”。
只有进入高原,才能真正体会“身体的炼狱”那般难受的滋味。
到西藏旅游观光,短短几天,匆匆过客,看蓝天白云、看雪山冰川,看湖泊如玉,更多的是惊喜,纵有再大不适也只有那么几天,总能勉强维持。
长期在藏工作生活的高原人,靠得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新鲜劲,而是拼身体、拼毅力、拼耐力,要和如影随形的高原反应对抗,要时刻提防伺机而动的高原肺水肿、脑水肿、心肌猝死等各种致命伤害,还要努力工作、使劲奔跑。
对高原人,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总觉得他们任务轻、压力小、节奏慢、待遇高、钱好赚、幸福感爆棚。
坊间,曾经流传这样一些说法,在高原躺着就是贡献、睡觉都是贡献。这些说法固然很大程度上是对高原环境恶劣、生存困难的肯定,却也不可避免的带着对高原人的误解甚至是伤害。
进藏前,曾经多次听到类似说法,也曾有人跟我说,到那里工作不累,比内地轻松,一年还有那么多假期,显然把进藏工作当成了一份美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进藏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这里的生存环境比原来预想的差。尽管对高原环境早有预期,也
做好了健康受影响的准备,可真正走进西藏,还是猝不及防,当高原反应猛烈袭来尤其是外省市援友因高原脑水肿、心肌猝死而殉职的消息接连传来的时候,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高原的凶险,当时心里的那种恐惧终生难忘。
随着在藏时间的延长,虽然已经没有最初那种剧烈的头痛和两腿发软发飘的感觉,但依然面临失眠、憋气、腹胀等问题,体重掉了十几斤,还有免疫力下降等各种大大小小的毛病,其他队友也是如此,有的甚至因血压急剧升高或钾流失而昏厥。这只是在海拔3860 米的日喀则,而很多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海拔 4000、4500、甚至 5000 米以上。
两年来,我曾经到过那曲的色尼、尼玛和申扎,也曾到过日喀则市昂仁县的达若乡,这几个地方海拔都在 4500 米以上,其中达若乡海拔 5000 多米,尽管已经在藏那么长时间,可到了这些地方,还是明显感觉到窒息、腿软,晚上几乎睡不着。每每此时,我总会涌起对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的敬意,我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而他们却要长年累月坚守在这里,到底需要多大的毅力,身体又要付出多大的消耗?的确,现在的西藏尤其是城市,生活条件好多了,物质已经极大丰富,内地有的东西这里几乎都能买到。可是物质再丰富、生活条件再好,也改变不了海拔高、气压低、氧气薄的生存环境。
尽管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可西藏依旧充满活力。
因为这里有人,无论海拔多高,只要有水有草,总能看到零星的村落或者散落的民居、帐篷,总能看到牧民和成群的牛羊;无论多么苦寒,只要是重要边境关口,总能看到军营和哨卡,总能看到卫国戍边的军人、移民警察、公安干警。
这里不仅有人,不仅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还汇聚了祖国各地、五湖四海的外地人,他们有长期在藏工作的、有多年在藏经商务工办
企业的、有前来进行对口支援的,拉萨、日喀则、昌都、山南、林芝自不必说,就连以远闻名的阿里、以苦著称的那曲,都像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汉族、藏族、回族等不同的面孔,听到不同地方的乡音。
城市如此,县里乡里亦是如此。无论多么偏远,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总能看到驻守于此的各族干部,总能看到操着外地口音的经商小贩,总能看到施工的外地和当地工人。
一次我到康马县一个乡里去,说是乡镇,看上去不过就是一个村子那么大,在那里居然碰到一个来自河南许昌的小伙子,他租用当地一户藏族同胞的一间很小的门脸开了一家蔬菜超市。攀谈过程中,他告诉我他们全家都在康马,分布在县城和其他乡镇做蔬菜生意。
当时,我惊愕之余,也在感叹人强大的生存能力,为了生计,人们四处奔波,只要有钱可赚、维持生计,哪怕环境再苦、受罪再多,他们都能忍得、受得。
这里的工作强度、劳动强度一点不比内地差。对工薪阶层来说,看似每天六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实则很多人都在加班加点,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哪一件拎起来都是千钧重量,丝毫不敢马虎;哪一件都需要千千万万的人去操扯,片刻不容松懈。

赞美高原工作者的文章10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鼠标
  • 文件大小9 KB
  • 时间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