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海南佛寺与佛教世俗化研究
提要:岭南自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就成为域外佛教的重要传播地。唐代海南已有佛寺的点状分布,宋元至明,佛寺建立逐步扩散到城乡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海南民众围绕佛寺开展的祭拜活动已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在海南的世俗化演变,与宋代以来王朝政策、海洋贸易、谪官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官绅民共同合作互动的结果。宋明佛教在海岛和内陆的传播与世俗化过程表明我国古代陆海开发同步进行。
关键词:古代;佛教;海南;世俗化
DOI: -
佛教自汉代由域外传入中国,到底是陆路在先,还是海路在前,学界至今说法不一。1持海路说认为海南是首站之一。2魏晋至唐,佛教在岭南的传播几乎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3唐代惠能在岭南开创南禅宗,使佛教逐渐中国化。宋代以降,儒家文化已在社会相当普及,但佛教仍保持着发展势头,城乡佛寺林立,出现“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的现象,显示佛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4唐宋以来,海南佛教发展及其世俗化过程,与隔海相望的大陆基本一致。以往对佛教在海南传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缘起或与佛教相关的人物,或在研究海南文化时稍带涉及。
5
有关海南佛教传播的文献,以明正德间琼山唐胄编纂《琼台志》最为详细,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之后的海南地方志在记述宋明佛教时多以此为依据。本文以《琼台志》为主,分析宋明海南佛寺建设及佛教世俗化过程,试图从佛教在海岛的传播过程揭示我国古代陆海开发的同步。
一、宋元时期佛寺在海南城乡的拓展
海南自秦汉就已被王朝纳入统一版图,西汉武帝开辟以徐闻、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南是这一航线上的重要节点。佛教也因此由海路传入岭南地区的交州。1文献明确记载海南有佛寺建设是唐代,时日本真人元开在779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在其著《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鉴真和尚在唐天宝七年(748年)六月,从扬州第五次东渡日本,在海上遇飓风,十一月漂到振州(海南崖县),时别驾冯崇债遣兵400余人将其迎入州城宅内设斋供养;又于太守厅内设会授戒,再入州大云寺安置。一年后,冯崇债派兵护送鉴真到崖州界,崖州游奕大使张云迎其入开元寺,“官僚参省设斋,施物盈满一屋”。鉴真接受大使请求重建开元寺,并“登坛授戒讲律”。2可见,唐代海南已有大云寺、开元寺等佛寺,且多位于城内,说明此时佛教主要在人口聚集的城内传播。鉴真在岭南的活动,距离禅宗创始人之一惠能圆寂已
30余年,时佛教在岭南已完成由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的革命性转变。3而中原直到唐宪宗时还以印度佛教为旨,韩愈上《论佛骨表》即是例证。韩愈被贬潮州后,又与潮州大颠禅师交往密切,也是对禅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认同。4
五代时,南汉诸帝皆佞佛,以广州城为中心,在东西南北方位建28寺,每方7座,以对应天上二十八宿。时唐代海南的开元寺在南汉被改称乾亨寺;5又在琼州西城内出现兴化寺,“刘氏建为影堂,大平兴国间改今额”。6佛寺在海南的普遍建立是宋代,兹以正德《琼台志》为主,将宋代海南佛寺列表如表一。
从表一可知,宋代海南佛寺、庵堂数至少在26座,分布在海南行政建制的一府三军,即琼州府、吉阳军(崖州)、昌化军(儋州)、万安军(万州),数量自北向南递减,琼州府多达16座,最南端崖州仅1座。除极少数佛寺位于城内,大多则在城外,距城远近不一。尽管史料没有说这些佛寺的具体分布地,但从表一的上博崖、王家、苻离、博文、南溪、文德、临涛等“都”的名称看,表明佛寺已深入到宋代乡村社会的“都”。而辑瑞庵、崇真堂、觉照堂、凌霄庵又皆由“乡人”修建,表明普通民众对佛教的接受。
宋代佛教在海南的传播,还产生了本土修行高僧,他们在圆寂后成为乡民膜拜的对象,如儋州凌霄庵,“宋僧和靖寂化于此。淳熙间,乡人陈道源建庵奉之。元至顺重修,至正,立铭石架亭于上。”
7元至正时教谕谢廷玉撰《重修凌霄庵记》说:“僧和靖,临(高)之昆耶山那尼村人,生宋靖康丙午,少慕道,祝发之儋松林岭修行,餐松饮露。后往凌霄福地面壁六年。淳熙丙午冬,功成腾化,锡命有‘南天白衣慈父’之号。乡人陈道源以蜕骨塑像结庵事之”。8和靖出家后在儋州松林岭修行,后又往临高凌霄面壁六年,圆寂后,乡人陈道源为他筑凌霄庵。万历《儋州志》记载僧和靖也沿袭此说,却将圆寂时间误为“淳熙丙寅十二月初九日”。9其实,南宋淳熙无丙寅年号,说明和靖在元代已被神化。清初士人对元代神化和靖产生疑惑:
牟尼井距县城西三十里曰西塘都。相传宋庆元初大旱,诸井皆涸。僧和靖指此有泉,掘至八尺,见一巨石,众欲止。僧听有水声,乃凿得泉。至今甚旱不涸。旁有小石刻云:庆元三年(1197年)六月十八日记。按凌霄庵和靖寂化于淳熙丙午(1186年),至是已十年矣,此僧疑佛所托以济旱,非和靖也。旧名那泥,
宋明海南佛寺与佛教世俗化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