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
第一章戏曲的起源
戏曲艺术的本质因素:
(1)戏剧冲突,即故事情节;
(2)表演因素,即舞台性,包括演员与观众两个方面;(3)代言体,用第一人称,由演员担任生活中的某一角色。
戏曲的两个派系:
(1)通俗的民间派系,其特点是浅易通俗,以动作表演为主,轻曲而重戏。
(2)高雅的文人派系,特点是典雅华丽,以歌唱、舞蹈为主,重曲而轻戏。
第二章古代戏曲的特征
戏与曲:戏与曲是戏曲的两大元素。
戏,指故事情节,包括人物关系、宾白、科范等;曲,指演员演唱的曲词以及配套的舞蹈。
元曲的分类:元曲按体制划分,主要分两类:散曲和杂剧。
(1)散曲,是金元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和带过曲。
(2)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形式,综合而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元杂剧的流派:
(1)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剧作内容反映现实,语言朴素本色,以关汉卿《窦娥冤》为代表;
(2)以马致远、王实甫为代表的文采派。多写婚姻爱情,语言华丽,文采斐然,以王实甫《西厢记》为代表。
元杂剧的体制
一、剧本要素:
宾白和科范,称为剧本的三要素。
1、曲词。
(1)宫调,即乐曲的音调,如《正宫·端正好》。
(2)唱词。每一曲就是一首小令,要求一韵到底,平、上、去三声互叶,没有入声,句句押韵,用大量的俗字、衬字。
2、宾白,剧中人物的念白。
3、科范,简称为“科”,是剧本中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二、元杂剧的结构
1、分“折”。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一般只唱一个套数,限用同一宫调的曲子。杂剧通常一本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题目、正名。每本末尾有两句或四句概括中心内容的诗句,前面的一句或两句为题目,后面的一句或两句为正名。
3、楔子,是一场戏,篇幅短小,或在开头,或在中间,起开场或过场作用。
三、元杂剧的角色
1、分类:旦,女演员;正旦,女主角。末,男演员;正末,男主角。净,舞台上的花脸。杂,临时角色。
2、演唱体制:一人主唱,即由主要演员(正旦或者正末)独唱到底,其他人都只有宾白,没有唱词。
三、元杂剧的角色
1、分类:旦,女演员;正旦,女主角。末,男演员;正末,男主角。净,舞台上的花脸。杂,临时角色。
2、演唱体制:一人主唱,即由主要演员(正旦或者正末)独唱到底,其他人都只有宾白,没有唱词。
第三章宋元南戏
南戏的概念:
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基础上,结合南方地方曲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戏曲形式。因较早在南方浙江一带流行,故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
“荆、刘、拜、杀”:
(1)《荆钗记》歌颂了王十朋、钱玉莲的坚贞爱情;
(2)《白兔记》写五代是汉高祖刘知远和妻子李三娘的故事;
(3)《拜月亭》写王瑞兰和蒋世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4)《杀狗记》写孙华、孙荣的兄弟情谊。
《琵琶记》
主题:表彰子孝妻贤臣忠的传统道德。
《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形象:
(1)有浓厚的忠孝观念;
(2)表现了文人忠与孝的矛盾痛苦。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运用对比手法,将蔡家的贫困凄凉生活与牛府的豪华优雅享受形成对比,突出了戏曲冲突,而且加强了悲剧气氛。
2、内心活动刻画细致。
3、语言接近口语,本色而生动。
第四章关汉卿
生平和剧作: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约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
他是一个一生落拓、不屑仕进的文人,是一个多才多艺、放浪不羁、性格倔强的艺术家。他在《不服老》套曲中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当然,关汉卿不仅是一个“风流浪子”而已。他一方面主张”人生贵适意”,主张及时享乐,同时(特别是在他的戏剧作品里)又表现出对社会的强烈关怀,对于社会中弱小的受压迫者的同情和赞颂。
关汉卿的创作
关汉卿见于载录的杂剧共六十六种,现存十八种:《窦娥冤》、《单刀会》、《哭存孝》、《蝴蝶梦》、《调风月》、《救风尘》、《金线池》、《切脍旦》、《绯衣梦》、《谢天香》、《拜月亭》、《双赴梦》、《玉镜台》、《裴度还带》、《陈母教子》、《单鞭夺槊》、《五侯宴》、《鲁斋郎》,其中个别作品是否关汉卿作,尚有争议。
另有小令57首,套曲14套。
古代戏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