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记者:在您看来,何谓“大师”?
答(岳南,下同):这个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说得明白:“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用现在的白话讲,大意就是在学术上能做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事业的人才能称为大师吧。
记者:您好像对陈寅恪与傅斯年这两位大师情有独钟?
答:他们是二十世纪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知识分子群体中最杰出的代表,既有学问,又有风骨,属于人类历史上少见的真正的大师和楷模型人物,因而,我这个无所事事者,自是对他们膜拜有加,有望之弥坚,仰之弥高之感。
记者:为什么在那个年代,集体喷发了一批大师?
答:简而言之,在积贫积弱的上世纪初,一些鸿学硕儒和有识有志之士,他们秉承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那种精神,想方设法要扶大厦之倾,救国难于危亡,决定在中学为体的基础上,还要兴办西学,为振兴民族之用。

后来的中国在几度摇晃中还是站稳了脚跟,这得益于当时的自由知识分子有一种奋起直追、振举民族文化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感。
最后要说的是自由二字,有没有学术自由,是关系培养成的人才有没有大成就的关键。到了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大时代,其师资力量与学生素质相对较高,这个素质问题不是一句话可说完的事,比如当时80%以上的教授都有留洋的背景,而入校的学生大多有国学的根底等等,这都是不可绕开的因素。
记者: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您的理由是?
答:现在的教育为何培养不出大师?这个事说起来是复杂的,天命人事都有。支撑学术大师层出不穷的,根本在于自由的学术思想。有没有学术自由,是培养成的人才有没有大成就的关键。陈寅恪先生在《论再生缘》中说:“无自由之思想,便无优美之文学。”如此易见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谓“愚不可及”!
大师远去没有大师这个现象,不只在中国如此,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如此。
记者:如果与今天的知识分子做比较,您如何评价?
答:如果说那一代学人与现在学人的差别,用费孝通的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t83088549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1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