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
作者介绍
汪曾祺(qí)(~),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创作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汪曾祺把《受戒》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这是作家创作《受戒》的目的,表面上写小明子与小英子的初恋,实际上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他们的初恋中所表现出来的清纯、和谐,
表达了汪曾祺心中的美好愿望,是他对理想国度的追寻,这个淡宁和的精神家园,是传统文化的栖息地。
一、和谐的生存空间
(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小英子纯真率性,“他会画!画得跟活的一样”, “快叫,快叫! 一十三省数第一!”“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这些欢快明朗的语言让一个机灵俏皮的小英子活生生的站在读者面前。
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割稻子打场子,几家顾一家,轮流转不收工钱,但是吃好的。
(二)人与环境的和谐
“出和尚”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他的家乡出和尚。明子家弟兄多,而且这里的和尚有很多的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明子顺理成章地做了和尚。
小英子的生存环境是桃源式的。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 他们一家人男耕女织,温饱无忧,门前的春联表达了一家人积极向上乐善好施的思想观念一切看起来井井有条,欣欣向荣。
(三)世俗生活与超验的宗教的和谐
在受戒中,出家不叫出家,叫当和尚。出家意味着了却尘缘,一心皈依佛门,而当和尚可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就像当画匠当弹棉花的,是一种职业。他们也有人的七情六欲,也可以娶老婆。
二、平淡宁和的精神家园
《受戒》的平淡宁和反映在两方面:一是生活状态的简单与平静;一是感情的平淡与真实。庵里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明海的日子也清闲得很,无非是开山门、扫地、烧香、磕头、念经、敲磬。经商者下雨天会光临荸荠庵,打一天牌消磨时间。感情的平淡表现在《受戒》写的都是凡人凡事凡物,人物少有情感起伏和冲突。明子和小英子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然而两人并没有甜言蜜语、海誓山盟,更没有卿卿我我。
三、传统文化的栖息地
《受戒》中有多处对传统文化和地方风俗的再现。如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这些都是对风俗的描写。。小英子一家的生活更是建立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赵大伯罩鱼、洗磨、修水车、烧砖、箍桶、劈篾、绞麻;赵大妈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还会剪花样子。
六、作者的话
我因为是长子,常在法事的开头和当中被叫去磕头;法事完了,在他们脱下袈裟,互道辛苦之后(头一次听见他们互相道“辛苦”,我颇为感动,原来和尚之间也很讲人情,不是那样冷淡),陪他们一起喝粥或者吃挂面。这样我就有机会看怎样布置道场,翻看他们的经卷,听他们敲击法器,对着经本一句一句地听正座唱“叹骷髅”(据说这一段唱词是苏东坡写的)。
受戒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