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找关系”下看法制建设的失守
中国社会是一个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社会。讲人情、论关系在中国源远流长,“办事找熟人”的现象由来已久,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半个多世纪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就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在我们的传统社会里,人际之间织成了一张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或血缘,或姻亲,或地缘,往往沾亲带故。“熟人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遵从人治而不是法治,关系越亲密,办事往往就越顺利,甚至可以超越规则、营私舞弊、徇情枉法[1]。酒桌上谈事情,逢年过节送礼,这些都是关系社会的写照。从某种角度讲,在中国,关系是社会的润滑剂,也是这个社会的律则。老百姓的意识中总是存在做人办事讲求人情味的观念。这使得在社会复杂的大环境下,托人办事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人们常说法理不外乎人情,固然人情不可或缺,但是当人情过度放大,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把人情社会变成法制社会,任重而道远。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但逢年过节送礼,给好处办事的事情依旧存在,甚至愈演愈烈。“节日不送礼,怕断了关系。”将送礼之人的苦衷一语道破。严令之下,“找关系”仍暗流涌动,除了“熟人社会”的思维方式,背后还深藏着不少深层原因。
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找关系”往往是因为办事难,这与办事制度设计的缺陷或制度可执行的程度低有关。程序繁琐就是制度的最常见缺陷。据了解行政审批要经历100个审批环节,盖108个章,全流程共需要799个审批工作日,宛然就是一次万里长征。漫长的审批时间和繁琐的程序促使人们为了快捷办事而不断找关系,而在找关系的过程中也就出现了“吃拿卡要”贿赂腐败的现象。有缺陷的制度给有关系可找的人提供便利,让无关系可靠的人暗自吃亏,这也无疑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激化社会矛盾。
全国人大常委、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徐显明曾指出“我们现在的官?T还是习惯于管理,如何让他们把管理的理念转变为服务的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2]。”如今,许多政府部门及窗口单位,都张贴着宣示服务理念的标语,但实际上的行为与服务理念相差甚远。近日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案例。负责单位故意将受访窗口高度设低,让上访群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从而变相达到减少上访人数和缩短上访人员办理时间的目的。这反映出的是职权人员服务理念的表面化,究其实质,是群众观念的淡薄与缺失。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不得不通过“找关系”来走捷径。
《人民的名义》中光明区区长孙连城是一个不贪不占但也不作为的庸官人物形象,这其实是现实生活中许多职权人员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真实写照。不为人民办实事,“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衙门作风,是助推“找关系”乱象的一大帮凶。据媒体报道,郑州的一名“准妈妈”张女士,4个月内跑了社区近20趟,仍未办下准生证。而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相关人员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这些都导致老百姓事难办,于是就有了靠关系办事这法子。
对权力监督的失效以及权力失范的惩处乏力都是“找关系”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权力的内部监督往往处于形同虚设状态,制度成了摆设,监督落实不到位。“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人民的名义》中沙瑞金的一句话道出了权力的不受监督。即使是电视剧中一个处
社会“找关系”下看法制建设的失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