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 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其对浙江的启示
全球服务外包业的逐渐兴起,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尤其对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印度在服务外包的发展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目前已成功成为离岸服务外包市场的最大承接国。在承接服务外包的业务类型方面,印度正逐渐向服务外包领域高端的BPO(业务流程外包)业务发展,其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与印度相比,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起步较晚,接包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从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入手,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印度服务外包业成功的经验,探讨如何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提高浙江的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成为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本文着重从服务外包的发展动因、利弊分析、路径探讨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服务外包的定义
“外包”的概念是由哈默(Hamel)和普拉哈拉德(Prahalad)于1990年上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中首次提出的。即“外部寻求资源”,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或第三方执行的经济活动。相对于制造外包,服务外包被称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
Qulun和Hilmar(1994)将外包定义为: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分包给其他企业,自己则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
Monczkaetal(2005)提出,外包就是将本由企业内部提供的生产或服务功能转而向外部供应者提供或购买。
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外包是指寻找一个企业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并使合作伙伴进行专项投资,使得在不完全契约的情况下能持续生产满足本公司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埃森哲的定义则是,通过购买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来完成原本应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工作。他从价值层面将外包划分为四种级别:基本技术外包、商业应用程序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业务改造外包。
商务部对服务外包的定义:根据中国商务部2006年发布的文件《商务部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商资发【2006】556号),服务外包业务是指企业(发包商)将信息系统构架、应用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业务,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接包商),从而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业务形式包括业务改造外包、业务流程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基础技术外包(IT、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平台整合和管理整合)等。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全球专门研究有关“国际竞争力”理论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几年,但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包括众多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由于国际贸易是国家间竞争最有效的形式,所以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竟争力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这些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
(1)。该理论认为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基础。该理论认为某一个国家的出口在国际间要有
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其对浙江的启示【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