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与英语《琵琶歌》主题思想的对照性解读
摘要:1946年,《琵琶记》被改编成英语音乐剧《琵琶歌》搬上美国百老汇舞台。首演获得了“充满矛盾的尊重”。为追求商业价值,迎合观众口味,爱情主题取代了原作的孝道主题。改编者从情节结构、戏剧冲突、爱情信物=方面来突出爱情主题。《琵琶歌》反映了西方“正义/公正”的伦理观,不同于原本所反映的儒家伦理纲常。
关键词:戏曲艺术;南戏;音乐剧;《琵琶记》;《琵琶歌》;主题转换;伦理观;百老汇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一、英语《琵琶歌》的改编过程
1900年,威尔观完粤剧《琵琶记》表演后,“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将《琵琶记》改编成英语,搬上美国舞台”[1127。1912年,中国题材戏《黄马褂》(TheYeHow Jacket)在百老汇演出的巨大成功,激发他改编《琵琶记》的动力。1925年1月,威尔与编剧专家西德尼?霍华德(sidney Howard)达成协议,根据汉学家巴赞(A,P L Bazin)的法语编译本,合作改编《琵琶记》:1930年9月1日,英语《琵琶记》在马萨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的伯克郡剧院(
Berkshire Playhouse)首演,因为“没有性感或搞笑场面,不具备商业价值”,英语《琵琶记》没有获得百老汇的青睐。直到1944年,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麦克,迈尔伯格(Michael Myerberg)同意制作《琵琶记》。麦克认为,“中》,能让拥有清脆迷人嗓音的新星玛丽?马汀(Mary Martin)星途闪耀”。《琵琶记》最终被改编成一部三幕十二场的音乐剧,剧名为《琵琶歌》,含有五首歌曲演唱。
美国媒体对《琵琶歌》百老汇首演毁誉不一,整体上是“充满矛盾与不确定,但通常是以尊重的态度”。Samuel LLeiter在其编撰的《纽约舞台百科全书1940―1950)E 3 1TM书中有详尽点评。美国观众对《琵琶歌》矛盾的接受过程,是以百老汇商业运营模式制作中国古典戏曲必遭困境的集合,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戏曲艺术中“异质性”或“他者”文化或认可或排斥的态度,“制作显得太中国化,又不够中国化”是对这种矛盾的经典诠释。《琵琶歌》被评选为1945―1946年度本恩斯‘曼托尔(Burns Mantles)“十大最佳戏剧”。《琵琶歌》在百老汇演出142场后,开始在美国西部城市巡回演出;两年后,在斯德哥尔摩和伦敦相继演出。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然而,在大洋彼岸上演的这出《琵琶记》吟唱了一首“离弦”的“《琵琶歌》”。
二、英语《琵琶歌》的主题转换
《琵琶歌》舞台监督开场白介绍戏情:“一支古代琵琶曲仍在吟唱,歌颂了比圣旨力量还要强大的爱情。”改编者从情节结构、戏剧冲突、爱情信物三方面来突出爱情主题。
1,情节结构
蔡公逼试,蔡邕委屈从命,离开新婚二月妻赵五娘赴京考试。临行前,一首《山高谷深》(Mountmn HigIl。Valley Low)情歌唱出了夫妻的情深意长,该曲贯穿全剧始终,既是音乐剧的灵魂曲,也是蔡邕和五娘的爱情誓言。“五娘:君若要我,我伴君左右,哪怕山高谷深。/我对君的爱坚贞不渝,直至海枯石烂。/君离北上行。/南风寄我思。/君若要我,我伴君左右,哪怕山高谷深。/蔡邕:我与你厮守
《琵琶记》与英语《琵琶歌》主题思想的对照性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