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印文化再生缘.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印文化再生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中国佛教协????长的赵朴初老先生,曾有一诗:信知此土有深缘,圣教三车独得全。誓续慧灯无尽际,时轮再转两千年。将中印两国深厚的渊源,阐释分明。并展望未来,书写宏愿,企望今后两千年,血脉相连,因缘不断,法音流转,慧明心系。赵朴老心音未远,新世纪中印关系更加密切,可谓哲人洞见,世运相应。
中国、印度渊源至为深厚。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可以说只有在印度这片土地上,才可能孕育形成。然而在印度形成的佛教,却在有大乘气象的中国,得其万丈光芒之鼎盛。新世纪之初,外界以“龙象之争”,比拟中印关系,意图挑动鹬蚌之争。坐收渔翁之利。然而东方智慧,圆融无碍,冲突之不同,在大同的和谐之下;中印文化,交辉相映短暂之纷扰,必将终归和平共处。中印民族,地利人和,辉煌前景,拭目以待。
中国性情与印度智慧
回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这是人类历史上极为光明的永恒瞬间。芸芸众生无尽痛苦。佛陀在感同身受之中解脱,长年苦修恍然大悟,佛法在悠悠尘世之上传扬。释迦灭度千年后,佛教在印度不绝如缕。然而具有大乘气象的“东土”,却自东汉开始,历代高僧大德应运出世,度化众生,大兴佛法。其中原由,令人深思。
佛教在印度横空出师,教化劳苦大众如何离苦得乐。穷究人生真谛,探源宇宙奥义。中国文化,自黄帝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历代圣贤,造福生民。至孔子出,金声玉振,集文化之大成。光被四表,?溉来叶。后世士人君子,莫不以天下家国为念,以苍生福祉系于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佛性般若,极高明;人伦礼义,道中庸。开示性天大道,莫过于佛;治理邦国天下,古圣传心。二者在中华神州运??相逢,风雷鼓荡,惊天动地。正因佛理精微,广大悉备,推生命意义之深,自然冲开个体局限,欲天下苍生离苦得乐;中华文化,经天纬地,求平治天下之道,必将反观自身心性,思智慧圆满希圣希贤。
中印文化,各造其极。又因其极所以能相互理解,因缘契合,互通所有,相得益彰。文化底蕴浅薄,则不能正视异己之事物;历史传承有限,则不免自大排他之心态;其结果必绚烂于一时,不能长治而久安。反观东方文化,静观万物芸芸,感怀兴衰悠悠,宣文明于万民,有大功于人类,所以能干百年传承不息,东西方尽受其泽。
民族性格与文化发展
中印两大文明古国,历经千载沉浮,至近百年间,可谓文化苦旅,国事辛酸。然而中印两大民族,以非凡之勇气与魄力,坚定的拼搏与努力,在新世纪重新将民族尊严,挺立世界东方。世界强国的综合国力,在只争朝夕的今天,其经济、科技、军事、教育等诸多元素,缺一不可。然而决定这些因素的背后动力,是为民族性格。
印度民族崇尚真理,抵制暴力,宽容仁厚,又极具理想主义和浪漫精神。与印度经常打交道的一些西方外交官,却对交流十分头痛。因为印度官员对其文化的自豪与政策的优越,使得西方同行在交往感到倍受轻视。其文化根源、种族制

中印文化再生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7-11-2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