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从理念到实践
《课程纲要》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探究既是一种理念,也是学习的方法,其终极目标是能力的培养。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探究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课程设置者对改变被动学习状态的良苦用心,但从理念到实践,就目前的教育生态环境而言,有漫长的路要走。用什么方式落实探究性学习?比较合理的方式是课题研究。对于大部分普通高中学校而言,残酷的考试竞争已经让它们处在赤膊上阵的境地,寄希望于课题研究的方式践行探究理念实为奢谈。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考试、尤其是高考的调控,来践行探究理念,无疑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语文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教学活动。
考试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践行新课程理念,这是理所应当的;高考命题者运用高考作为调控教学行为手段也是可取的,但能否达成有效调控,关键在于命题思路和质量。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探究题的设置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述: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其目标指向动词为“发掘”“探讨”“探究”,操作指向动词为“分析”“提出”。单从表述看,确实体现了探究的若干特性。但学生的回答有合理性,却不在标准答案之列,是否会赋分?事实上,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很难做到多大程度的开放。
如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的是阿城的小说《溜索》,探究题是:“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照应了考试说明中的“探究”。其实把“探究”改为“解说”之类的动词,也无不可。从命题组提供的答案看,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只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这里所谓的探究,与探究的内涵相去甚远,只是贴了个标签而已。
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探究题《侯银匠》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从提供的参考答案看,体现了说明中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应该说,这是围绕考试说明而出的一道很成功的探究题,侧重于内容安排和主旨的探究,虽然题干中“探究”换成“理解”也未尝不可,但由于文本内容与考生生活的隔阂和距离,反而强化了探究性。这种命题方式对考生思维的灵活性、辩证性、创造性等有综合考查的作用,确实体现了开放度和探究
探究从理念到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