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伊宁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历史文化底蕴.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伊宁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历史文化底蕴
[摘要] 一个城市的形象定位,必须建立在历史底蕴、人文资源特征的坚实基础上,建立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基础上。伊宁市生活着四十多个民族,有十三个世居民族,中亚文化、俄罗斯文化、伊斯兰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发展,形成了伊宁乃至伊犁河谷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民风。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民俗,成就了伊宁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推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关键词] 伊宁市;城市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底蕴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12-2
一、阿克吐班新石器文化遗址
早在远古时期,伊宁市就有人类生活。据考古资料记载,距今6000-7000年前,伊宁市所在的皮里青河与吉里格朗河流域,已经是伊犁早期较为典型的人类活动区,伊宁市北15公里处的皮里青河出河口一带是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阿克吐班留下大量新石器文化遗址,有人工石堆、穿孔的石斧、石杵以及其它石制用具和化石。这些历史遗迹与遗址,将会极大地丰富伊宁市旅游文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
秦、汉时期,今天的伊宁市形成古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不仅沟通中亚各地和西亚,也有许多支线联接南亚和欧洲各地。从地理方位上看,伊宁市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要驿站,地处中亚腹地,正是处在对外交流通道这样一个显著的地理位置,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后,伊宁市被定位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天山北坡的中心城市,对照历史来看,这一格局不是巧合,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对古丝绸之路赋予现代生命之举。
三、隋唐时期建弓月城及其卫城
进入隋、唐时期,伊犁地区建有弓月城及其卫城;弓月城是西突厥的王庭,位于今伊宁市花果山以北四公里处。
四、明清时期发展为亦力把里、固勒扎都纲
到了明、清时期,弓月城的称谓又发展为“亦力把里”、固勒扎都纲。“亦力”是伊犁的音译,“把里”“八里”“八剌”,古代蒙古语,汉语的不同音译,城镇之意。以伊犁河作为地名,“亦力把里”即“伊犁河边的城镇”。随成吉思汗大军西行的叶律楚才在《西游录?上》记述道:“……即出阴山,有阿里马城。西人目林檎曰阿里马。附郭皆林檎园囿,由此名焉。附庸城邑八九。多蒲桃、李、果,播种五谷,一如中原。又西有大河曰亦列”。“亦力”“亦列”“亦冽”“亦剌”都是汉文史书对伊犁河的不同音译,唐代又称“伊丽”。歪思汗的王城叫做“亦力把里”或“伊力巴里城”,正是今天的伊宁市。亦力把里又被称作“固勒扎”,突厥语“花城”的音译,在唐代,花果山与伊宁市区种
(开)满了茉莉花,人烟稠密,是一座繁花似锦的小城镇。今天,伊宁市还有丝路花城这一称谓。城市的称谓背后往往是一段绮丽的历史,“伊宁”这一历史名城称谓的背后就凝结着部族争战史、民族融合史、发展奋进史等等,这些历史增加了城市的厚重感和丰满度。
五、清代曾为伊犁将军驻地
清代,伊宁市被称作“宁远城”,与另外8城合称“伊犁九城”,是边防与贸易的战略要地和经济重地。伊犁一直是新疆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曾建有许多城镇在这里扼守边界,发展贸易。清朝廷为了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在伊犁河北岸今霍城县东南兴建了一座城市

论伊宁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历史文化底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