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发展心理学的
几种重要理论
发展心理学几种重要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Sigmund Freud
1856—1939)
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建者。
早期(即十九世纪末期),弗洛伊德在维也纳著名的神经病学教授布吕克(Brücke,E)指导下当助理研究员,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次年,他即和神经病医生也是布吕克的学生布洛伊尔(Josef Breuer)合作。
布洛伊尔曾用催眠法治疗一个癔病女患者安娜()。
这个病人有一个特殊的症状,就是有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在干渴得无法忍受时,也不能喝水。
在催眠状态中,她叙述自己童年时,如何走进她不喜欢的女家庭教师的房间,看见她的狗从玻璃杯内喝水,引起了她的厌恶,但由于受尊敬师长道德观的影响,只好将这种厌恶压抑。
在催眠状态,恢复了她对这个往事的回忆,尽量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失。
这种治疗主要是通过谈话或暗示进行的,所以弗洛伊德称之为谈话疗法(talking therapy)。
面对这个疗效,弗洛伊德感觉到了身心关系的微妙,这种疗法成为了他后来发展的精神分析法的基础。
发现神经症症状与压抑到无意识的内心冲突有关,这些内心冲突是儿童期生活体验到的、被压抑到无意识去的一些愿望、情绪与现实的矛盾。如果与患者一道探索和解释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患者可达到领悟(insight)的境界,从而导致症状的缓解。
弗洛伊德在他随后的临床观察中逐渐提出了精神层次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和性本能理论。这三大理论被认为是他对理解人类精神活动的最大贡献。在此前提下,弗洛伊德建构了他的治疗假设——冲突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类的精神活动划分为理论上的三个区域,
意识(Conscious),
前意识(Preconscious)
潜意识(unconscious)。
这些区域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ness)
意识是相对于存在而言的人脑的功能,
是人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它既涉及觉知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通俗地说,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干什么;也知道自己现在是一种什么状态,是渴了、饿了,还是不渴也不饿,是舒服还是不舒服,是快乐还是悲伤;
意识可以支配我们的行动,去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些可以看作是对意识的形象描述。
意识(Consciousness)
意识是我们可以觉察的思想,情感和对外在环境的感觉。
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且非常主要的部分。
经典精神分析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