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考试复习题
常见的针刺意外有哪些,该如何处理及预防?
——症状: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多汗(冷汗)、恶心欲吐、脉沉细数、甚至晕厥。
——原因
精神紧张 4)体位不当
体质虚弱 5)医者手法过重
饥饿疲劳 6)大汗大泻、大出血后
处理
1)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
2)患者平卧(头低位),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恢复。
重者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
预防
1)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和精神紧张
2)勿于饥饿、疲劳、大渴时针刺
3)选择舒适持久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
症状:医者感觉针下滞涩,提插、捻转、出针困难,病人则感觉痛剧。
原因
1)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强烈收缩;
2)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使肌纤维缠绕针身。
处理
1)局部按摩,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再刺一针。
2)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轻轻提插。
预防
1)消除精神紧张
2)选择舒适体位
3) 行针手法要轻,捻转幅度不要过大,不要单向捻转。
——原因
1)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腐蚀损坏
2)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
3)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外拔
4)外物碰压
5)行针手法过重
——处理
1)勿移动体位 2)取出残针
——预防
1)认真检查针具
2)弯针滞针及时正确处理
3)针刺时勿全部刺入
4)进针行针勿用力过猛过强
——原因
1)留针时移动体位
2)滞针处理不当
3)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
4)针柄受外力压迫、碰击
——处理
1)如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取出。
2)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取出。
3)移动体位所致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取出。
4)切忌强行拔针
——预防
手法熟练轻巧,体位舒适,留针时勿移动体位。
——症状: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皮肤青紫
——原因:针尖刺伤血管或弯曲带钩
——处理
1)轻者不必处理
2)重者,青紫面积大,肿痛较剧,影响到活动时,先冷敷止血,再做热敷。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
针刺时避开血管
手法要轻,忌用力捣针
出针时按压针孔
1)刺伤肺脏(气胸)
——原因:针刺胸背部和锁骨附近穴位过深,刺穿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胸腔。
——症状:突感胸闷痛、心悸气短、重者呼吸困难、紫绀、冷汗、恐惧,甚则血压下降。肋间隙变宽,叩诊呈鼓音,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向健侧移位。
——处理
1)立即起针,患者半卧位。
2)轻者可自然吸收。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予镇咳、消炎等药物。
3)重者及时抢救,如胸腔排气、低流量给氧等。
2)刺伤脑脊髓
——原因
胸脊髓表层分布有督脉和夹脊穴等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造成严重后果。
——症状
刺伤延脑: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
刺伤脊髓: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可危及生命。
——预防
明确腧穴的解剖位置
针刺颈、胸、背、腹部腧穴时,严格掌握针刺角度、深度和方向,勿深刺和大幅度提插
勿随意改变体位
针刺注意事项
、疲劳、精神紧张者;妊娠、经期;有出血倾向者;皮肤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胸、背、胁、腹部以及眼区、耳区,不宜深刺和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严格掌握针刺角度和方向。(肝、脾肿大、肺气肿者更应注意。)
、腰骶部腧穴。禁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通经活血的腧穴。如经期,除为调经外,不得针刺。
,选用卧位,手法不宜过强。
,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掌握方向、角度、深度,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
人体脏腑器官在耳朵上的映射。
。
。
。
、内鼻、肾上腺。
。
。
。
。
。
、内生殖器。
。
。
。
。
。
脾胃系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失眠、减肥可以选择的耳穴有哪些?
取穴:心、肾、脑、丘脑、缘中、皮质下、额。
针灸复习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