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玄奘早期行历.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第一节玄奘早期行历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
在中国佛教史上,甚至在中国历史上,玄奘都毫无异议地屹立于最伟大的人物的行列。作为一位佛教高僧,他不畏艰险,只身一人,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其意义早已经超越了佛教范围而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努力奋斗,创造辉煌。从佛教言之,玄奘不仅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史上成就最大的学者,同时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翻译的经论既多且精,弘扬佛法真义也最为得力,在中国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佛学家、佛典翻译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与思想家。玄奘西行求法归来,通过翻译经典和传授学徒等方面的工作,将当时印度唯识学的最新成果介绍予中土,最终创立了以佛教义学见长的法相唯识宗,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中自然很引人关注。唐代关于玄奘有三部传记资料。第一本冥详著《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一般简称为《行状》,第二种是道宣《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一般简称为《玄奘传》),第三种是慧立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一般简称为《慈恩传》)。这三种传记材料,均撰写于玄奘卒后几年之内,也是与玄奘同时代的人所写。作为叙述玄奘生平事迹的基本材料很受后世的重视。本章依据上述文献,参照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玄奘大师的早期行历和西行求法的历程作些考辨叙述,然后叙述其归国之后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玄奘早期行历
尽管唐代流传下来不少记载玄奘生平事迹的文献资料,但在玄奘的生卒年等问题上仍然有不少的分歧。下文将在引证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参照学术界考证[①],先对玄奘生卒年问题作些综合叙述。然后,参照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对玄奘大师的早期行历作些考辨叙述。
一、玄奘三藏的籍贯
释玄奘(602—664年),俗姓陈,籍贯一般称“洛州缑氏县”,笼统地说他是今河南省偃师县人。但古代史籍对其记载也有文字上的差别,近年来,在具体地点上,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
关于玄奘大师的籍贯,慧立、彦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陈留人也”,道宣的《续高僧传
•玄奘传》说“为洛州缑氏人”,冥祥的《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说“本居颍川,后徙河南”,《旧唐书•玄奘传》说“洛州偃师人”。这几种说法,似乎互相矛盾,其实都不错。
陈留为汉代郡名,治所在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城)。说玄奘为陈留人,这是指他的郡望说的,玄奘并非陈留出生,也从来没有在陈留生活过。玄奘先祖本居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从他的祖籍说他“本居颍川”,是符合实际的。他的祖父陈康迁居河南洛州缑氏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废缑氏县,置偃师县(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大业初年复置缑氏县。缑氏县即偃师县,属洛州(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可见,从出生地说他为“洛州缑氏人”或“洛州偃师人”,也都是正确的。这样一来,关于玄奘的籍贯,由郡望说是陈留人,由祖籍说是颍川人,由出生地说是缑氏县人或偃师县人,可以并存。
关于玄奘具体的出生地,道宣在《续高僧传•玄奘传》中说:“其少室山西北,缑氏故县东北,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是法师之生地也。”慧立、彦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新县治已十三年,因称玄奘故里为:少林“寺西北岭下,缑氏县之东南凤凰谷陈村,亦名陈堡,即法师之生地也。”大多数学者认为,上述描述指的是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当地也于此村建立玄奘纪念馆。然而,近年来一直有几位学者主张陈河村并非玄奘故里的记载,偃师县府店镇滑城河村才是玄奘的真正故里。[②]这一说法并未得到认可。二者纷争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玄奘出生时偃师县的县治的位置,二是道宣等在叙述玄奘出生地时参照的是此县的故治还是新治。
有学者根据《新唐书》和《旧唐书》的《地理志》考知:缑氏县在贞观十八年(644年)被废,上元二年(674年)七月复置,并迁址到故县治西北涧水南(即马涧河),以便于管理“恭陵”(即武则天长子李弘之陵,他被追谥为“孝敬皇帝”),县治在今缑氏镇。而缑氏县本为西汉所设,据《水经注•洛水》记载,其县治在春秋时期的滑国费城。考古调查发现,在滑城河村的南面残存一小段城墙实体,考古钻探也发现,在其东南角、西北角均有城墙墙体遗迹,整个城址平面呈倒梯形。这就是滑国费城的遗址。不过这一证据只能证明,此地确实曾经是贞观十八年之前的缑氏县故治,但不能确证道宣等在叙述玄奘故里时参照的就是旧县治而不是新县治。
对于上述疑问,力主此说的学者举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一段话:“自后备通经奥,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阛阓之门,虽钟鼓嘈囋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萃,其未尝出也。”有学者解释说:“滑城河村在隋代缑氏县城的东北角,所以才有‘通衢’(大道)及‘闾

玄奘早期行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75 KB
  • 时间2017-11-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