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社会心理学1007.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自然属性)
社会心理学(社会属性)
个体社会心理
群体社会心理
应用社会心理
个体社会心理
主要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社会因素有哪些?通过什么途径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作用的?发生了什么作用?怎样发生作用?
1、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社会动机---归因
3、社会认知---人际认知;自我认知、归因研究
4、社会态度和态度改变
5、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人的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人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个体不断适应生存的社会,可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
社会角度--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过程
个体角度--个体与其他成员互动
特点:1、长期性 2、发展性
机制:服从、认同、内化。
社会化途径
遗传物质----个体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界
性别角色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
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
习得基本生活常识
横向划分
(社会化的内容)
纵向划分
(社会化的时期)
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
再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
最基础、最一般
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自我意识(自我)
把自己区分出来,形成关于“我”、“我的”概念,并使自身得以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内涵:
1. 自我认识
认知成分
1、个人自我概念
2、社会自我概念
3、自我理想
4、自我评价
情感表现:
自尊心、
自信心
意志成分:
1、自我检查
2、自我监督
3、自我控制
(发动作用、制止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自我意识可以分为:
“主体我”----将自己视为行动的主体,意识到自我是脱离客体和他人而存在,并且能对外界和他人施加影响;
“客体我”----站在观察者角度所认识到的自我,将自我视为认识和评价的对象。
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 ----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
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
:“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B)
A、主我 B、客我 C、超我 D、自我
(B、D)
A 本我 B 主我 C 超我 D 客我
社会认知(自我知觉)
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社会认知特点:直接性、整体性、
选择性、防御性、惯性
社会认知的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4)人际距离
社会认知的范围:
1、对他人的认知:即人际认知。
对他人情感情绪的认知:通过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途径
对他人人格的判断:通过时间、困难、利益和世态炎凉考验。
2、对人际的认知: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3、自我知觉:认识自己,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认知者:1、原有经验 2、价值观念
3、情感状态 4、认知体验(偏见)
(1)相似假定作用(2)类化原则
(3)积极偏见(4)隐含人格理论
(相关偏见—伯曼)
认知对象: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
认知情境:空间距离
(亲昵区、个人区、社会区、公众区)
背景参考

社会心理学100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983 KB
  • 时间2017-11-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