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园区项目是在政府主导下推动的,且必须依托北京丰富的公立医院资源。在燕郊买房后却将房屋空置,原因之一便是教育、医疗资源的不足
彭博商业周刊 彭博 2015-10-12 09:20 0 燕郊
承载了超过2000万人口的北京,正在多管齐下将人口向周边城市迁移,通过产业转移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成为其中重要手段。北京周边的诸多城市,也在试图抓住北京释放出的机会。距离北京最近、隶属河北三河市的燕郊是北京周边卫星城的典型样本:大规模的居住人口与城内有限的工作机会、公共服务严重失衡。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能成为它凤凰涅槃的契机吗?
自从2012年在燕郊买房后,李喻红就和生活在燕郊的30万人一样,过起了双城生活:工作在北京,住在燕郊,每天搭乘公共汽车或者黑车往返于两地,不堵车的话单程时间花去一个半小时,堵车就得两个多小时。但这并不是耗时最长的上下班时间,更长的甚至需耗时3个小时。
[“跨省上班”的人们在燕郊公交车站冒着大雪等车]
这30多万人大部分是从北京外溢出来的人群。他们大多从各地来到北京发展,但由于没有北京户口以及支付北京高房价的能力,而选择在没有户籍限购政策、房价也更低廉的河北燕郊买房。“2012年,我房子的价格差不多7000元一平方米,当时燕郊比较好的小区价格大概是9000元每平方米。”李喻红说,而彼时北京郊区房价也已超过2万每平方米。
在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中国,买房有时更像一种自我保障行为。“不买房总觉得心里没底。”李喻红告诉记者。从律师、记者到企业员工,都在燕郊买房,尽管有些人宁愿将房子出租或者空置,自己仍在北京租房——从事类似上述这些职业的人很难在燕郊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燕郊在1992年成为河北省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定为省级高新区,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中国唯一设在镇域的国家级高新区。彼时在高新区揭牌仪式上,燕郊管委会负责人曾称要将燕郊发展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服务业新城”,在20年内与北京科技企业聚集的中关村齐名。
看起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燕郊虽然已建立起京东文化科技园区、燕郊空港物流园、中兴北方工业园区、百世金谷国际产业基地等园区,签约企业数量达数百家,但这些企业大多以生产制造为主,研发机构仍然留在北京,其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主要面向制造业工人。
搬到燕郊的企业同样面临尴尬。向北京市场供应影音设备的北京影达科技公司在2012年搬至燕郊。“这里地价便宜,当时购买厂房的价格是4000元每平方米,只有北京的一半不到。”这家公司现有30名员工,负责人陈家亮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记者,但搬迁同样导致了1/3员工的流失,交通、公共服务、面子
等成为燕郊吸引人才的阻碍。“遇到头疼脑热或是正常体检,还是会去北京。”李喻红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仍然会选择到北京看病。在这里买房后却将房屋空置,原因之一便是教育、医疗资源的不足。
中央政府出台的“京津冀一体化”或将是燕郊面临的机会。根据这一规划,北京将疏解非首都功能,将更多的产业向河北、天津转移。同时,还将消除三地之间的交通、经济等壁垒,建立中国最大的城市群。2015年4月,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在河北沧州破土动工。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队9月发布的数据,2015年第二季度,65家企业计划
京津冀一体化能唤醒睡城燕郊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