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仁与礼、礼的稳定与变革的关系论文.doc浅论仁与礼、礼的稳定与变革的关系论文
.freelSchaff)也说“符号的明确功能就是作为沟通的媒介和为了沟通的。”②“符号的首要功能是去传递某些事物予某人、去告知某人有关某些事物。”③
既然符号与人际沟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结构如何?礼是否是符号?符号的结构和它的交际功能如何可以凸显儒家礼学观的现代价值?
(一)所指与能指索绪尔论符号的结构
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是符号学的始创人。他的符号学理论是以语言系统来创建的。虽然他的符号学理论是以语言规律创建出来的,然而他亦认为这些理论应该可以适用于其他的表意结构,例如礼仪。他说“我们认为,把礼仪、习惯等等看作是符号,这些事实也将显得完全是另一种样子。到那时,人们将会感到有必要把它们划归符号学,并用这门科学的规律去进行解释。”④索绪尔认为符号的内部结构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所指(signified),一是能指(signifier)⑤。就语言符号来说,所指是指概念,能指是指音响形象。在这里,索绪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符号结构的基本原则。大致来说,一个符号之所以能成为符号,必须有一个概念和一个形体。形体用来承载概念。池上嘉彦指出,由于人心中所想的状态是属于概念或态度之类的抽象物,所以在一个人际沟通的语境里,为了使其他人能够意识到我们心中的所想和情意,那就必须有些有形态的东西作为在生活实践上的媒介。比方说看见别人哈哈大笑,我们便意识到对方有开心的事情发生了。在此,哈哈大笑就是表示有开心事情发生了这概念的动作形体。又例如交通信号灯,看见红灯这个形体,我们便意识到“禁止通行”这个概念。看见绿灯这个形体,我们便意识到“允许通行”这个概念①。儒家的仁礼结构实质上也正是如此,可以看成为一套符号系统。例如为父母守三年丧这个行为,便是表达孝顺这个仁的概念的形体。
(二)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及各自的独特性
从符号的结构来看,仁与礼的关系是彼此相辅相成的,并各自有独特的角色———仁自身必然含有实践的性质;而礼就是仁的外显形体。“仁”字,汉许慎《说文解字》解作“亲”的意思,从人从二。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论语·颜渊》)。荀子也说“仁,爱也,故亲。”(《荀子·大略》)由此可见,“仁”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确立和存在的。当“仁”需要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确立时,社会上便需要一套大家都认识的言行规范来作为沟通媒介,否则,大家便不知道彼此的情意。例如仁有爱人的意思,若一个孩子跟父母说很爱他们,但永远都没有甚么具体行动,大概我们也不怎么觉得那个孩子真的很爱他的父母。究竟怎样才算发挥了仁心?在人与人相处之间,道德是怎么样的东西?怎样才得知自己实践了仁?别人又如何领会到自己对他的仁心?《礼记
·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又《礼记·礼运》云“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这两段话说明了徒有仁而无礼是不行的。仁无论如何都是需要依靠具体的行为在生活中达成的。而儒家此种以礼成仁、以礼建立或加强人际关系的亲和性的价值应是跨越时代的。
只有礼而无仁,儒家又怎么样评价呢?从符号的结构来看,若只有事物的形体而没有事物的概念是不可以的。儒家也是如此。只有礼而无仁是没有意义的。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又说“居上不宽,为礼不
浅论仁与礼、礼的稳定与变革的关系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