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
教案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王泽应
2005年9月
课程编号:
总学时数:51学时(其中含课堂讨论6学时)
学分: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伦理学》是哲学专业、政治学专业、社会学专业和行政管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伦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道德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讲。
第一讲伦理学概说 4课时
第二讲当代伦理学新领域 7 课时
第三讲人与道德 6课时
第四讲道德进步问题 4课时
第五讲个体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5课时
第六讲个体道德运行的宏观机制 6课时
第七讲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6课时
第八讲公民道德建设 4课时
第九讲三大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 6课时
第十讲人生观与幸福观 3课时
三、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并结合课堂讨论
四、成绩考核方式
成绩由考试与平时成绩构成,期末以闭卷形式进行考试,平时成绩以课堂讨论情况为主。
五、教材与主要参与书目
教材:唐凯麟编著,《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主要参考书目: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国杰、马博宣、余进编著,《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魏英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万俊人著,《伦理学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第一讲概论
题目:伦理学概说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伦理学的性质、任务、主要内容以及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伦理学的性质;(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主要采用教科书、板书等媒介。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学科,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哲学一级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伦理学是一门十分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古希腊时代,伦理学学科开始形成,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学园专门讲授伦理学,留下了《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三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国先秦时代,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致力于“明人伦教化”,提倡仁义道德,为中华礼仪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论语》、《孟子》、《荀子》可谓中国古代的伦理学经典著作。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即物理学、论理学和伦理学,认为论理学和物理学对于伦理学的关系,如同医药、卫生对于健康的关系一样,只有伦理学才是目的。斯多葛学派的芝诺认为,整个哲学就好比一个果树园,论理学是这个果树园的围墙,物理学是园中的果树,伦理学则是果树上的果子。他还以蛋来比喻整个哲学,认为论理学是蛋壳,物理学是蛋清,伦理学则是居于蛋中心的蛋黄。经过两千多年漫长发展的伦理学,今天已日臻完备,同时又体现出蓬勃旺盛的发展生机,伦理学的领域不断拓宽,作用更加突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节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1、伦理学的定义
“伦,从人从仑”,仑者辈也。伦指的是人的血缘辈分关系。“理”原义为“治玉”,后引申为规律和规则。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伦,从人,辈也,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
西方的“伦理”(ethics)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指风俗习惯、品性,与道德等同使用。
到了黑格尔那里,“伦理”与“道德”才严格区分开来,“道德”乃主观法,指个人的道德;“伦理”则是客观法,指客观的关系,指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等伦理实体。
在古汉语中,“伦”指的是人的血缘辈分关系。“理”原义为“治玉”,后引申为规律和规则。合而言之,伦理就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规范。
伦理学就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
2、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们关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这些关于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导致了各种不同的伦理学理论。
对道德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必定会形成不同的伦理学思想,而对道德的同一方面进行研究也会产生出不同的伦理思想。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现象。
道德现象的特征:
①多样性;
②变化性;
③复杂性。
道德的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第二节伦理学的研究视角
不同的伦理学家和伦理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宗教视角、个人视角和整体视角。伦理学研究的应有视角是个人与整体的统一。
只有这样的视角,才能建立起既有
《伦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