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边塞诗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
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狼烟、长云、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夷 、匈奴、碛西 、楼兰、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黑山、瀚海、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轮台、龙城、塞下、沙场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胡琴、芦管、角、鼓
5、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梅花落——曲调名。多以通感的方式描绘遭遇冷落、思乡之情。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6、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
李广的典故: 李广,陇西(今甘肃)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被称为“飞将军”,后成为建功立业、英勇杀敌的代称。 燕然的典故: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一、从军行 唐 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释] 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 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 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
1、 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2、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①视觉、听觉。
②颈联上句描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致使军旗上的彩画都黯淡下来;下句描写狂风呼啸,与进军的鼓声交织在一起。侧面烘托了将士们顶风冒雪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激烈场面。
2、①表达了诗人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②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边塞战争诗四首》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