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
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新农村建设——牌坊新村的人居环境
新农村建设——牌坊新村的人居环境
摘要:对位于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家乡的牌坊新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介绍,主要分析其人居环境建设,希望能给以后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科学
背景介绍
历史沿革:牌坊新村位于广安市区约7公里处,原名姚坪里,清朝乾隆十年(1845年),邓小平先祖邓时敏,官至大理寺正卿,一生政绩斐然,孝行彪炳,深得百姓爱戴。嘉庆年间,朝廷为彰其功德,在其家乡赐造“德政坊”,牌坊村便是因其得名。随着邓小平政治生涯的“三落三起”,牌坊村的命运便与伟人相连,曾经三易其名。
新的变化:2002年,为安置邓小平故里景区内搬迁农户,按照四川省委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一规划,修建了牌坊新村。牌坊新村总占地340亩,建筑总面积8万平方米,共有358户。开办了农家乐、客栈170多家,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万元以上,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总平面图
牌坊新村建设
纵观整个牌坊新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土地利用情况:公共活动用地和居住及专门用地进行了划分。公共活动用地包括了一些公共建筑(村委办公室、幼儿园、翰林小学、医疗站、会议中心、活动中心),健身广场、活动广场;居民的居住用地;小区工厂。
基础设施:交通方面,对内小区内形成了网状划分的公路系统,步行系统和机动车系统合一,公路通到每家每户,对外小区西临城市主干道广花路,并且设有公交车站,方便居民出行,同时通过广花路也与小平故里联系紧密;小区的绿化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每家每户绿树环绕,形成了绿化系统,同时居民楼前后都有土地,可供居民种植蔬菜;实现了道路、水、电、气、电话、网络、闭路7通。
建筑群的规划布局:小区紧邻广花路建设,与公路相临的地方布置了绿化隔离带,有效地隔离了噪音污染、尘土污染。从广花路东北方向斜插进入,是小区的主轴线,沿主轴线布置了公共活动用地,依次是入口、大池塘、公共活动广场、村委办公室、健身广场等等,形成了中心区。西南角布置了大体量的翰林小学,东南角布置了一些工厂。其余部分是居民区,用贯通南北的翰林路和东西向的公路进行划分。外围有一圈绕城公路,同时工厂、小学亦用道路隔开,隔音防噪。小区往北与协兴街和协兴镇相连,往南与小平故里、广安城区相连。
利用人居环境科学进行分析:
人居环境科学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主,利用多个学科,目的是建立人们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
五大原则:
生态性:绿地面积的比率较大,给居民营造了好的绿化环境,但培养好的生态环境不光是多种几棵树这么简单的问题,村里沿着公路的两边还设置有太阳能电灯,节省了用电;污水处理方面,牌坊村比之以往有了较大地提高,以往是简单过滤了一下直接进入了渠江水中,污染了水资源,现在直接纳入了城市管网之中进行处理;小区各处共设立了7个地面垃圾回收站,方便垃圾车的回收;公共活动用地周围布置有垃圾桶;在居民生态意识方面有所提高,因为好的环境不仅带给居民自己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吸引了游客的光临。
经济性:小区发展农家乐和客栈为主,发展休闲农庄饮食服务业,吸引了游客前来光顾,成为了小平故里的后花园。不足之处是由于饮食业的发展,不少居民在门前搭建了大棚,目的是有更大的空间发展饮食业,但同时大棚丑陋也破坏了房
农村人居环境科学分析实例新农村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