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海无涯乐作舟
摘要:音乐趣味教学法又称音乐快乐教学法,对调动学生内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音乐教育;愉悦;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54-1
一、把握年龄特点——“乐”中启发
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在11岁至15岁,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音乐课堂上学习的那些活泼、快乐,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他们对世界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开始逐渐地将兴趣转向能够满足他们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在这个时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中外一些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广泛的接受各种经过认真删选过的优良的音乐信息,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趣。
有优美音乐旋律、结构简单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音乐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外国作品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国作品《渔舟唱晚》;初中生生活范围大了,接触的事物多了,其情感情绪也日益丰富,虽然这种情感还不稳定,但对了解各种情感的音乐已经有了兴趣,像描绘美好爱情的中国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喜悦之情的《手拉手》,表现节日欢庆之情的《春节序曲》,歌颂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给未来一片绿色》等等。
二、趣味切入——“乐”中获知
趣味故事巧导入:孩子都爱听故事,初中生也不例外,针对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前讲一下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佚事,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的故事,听完故事,一下子就有了想听这首曲子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们听这首曲子,一定是“两只耳朵竖起来”。再比如:欣赏京剧音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京剧的由来和形成,以及京剧界的四大名旦,各种流派,特别是可以讲一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京剧名旦梅兰芳先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梅兰芳先生坎坷的一生及梅兰芳先生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器乐演示趣味合作:如我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黄”?各反映了剧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课堂上学会使用一些小型打击乐器进行节奏练习和演奏,如“手鼓”、“串铃”、“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同学们练习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趣味歌谣巧记乐理知识: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单凭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愿意听、乐意记,教师必须把死知识变活,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展开联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如在讲授五线谱时,发现学生容易记错音名的位置,我编了个有趣又容易记忆的歌谣教给学生:
“五线谱、五条线,高音谱号起二线,下加一线C调do,四个间上有张脸(face),F、A、C、E(fa、la、do、mi)。”这样边写边讲,学生边学边记,音名CDEFGAB与英语课上初学的“face(脸)”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声情并茂趣味歌唱: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乐海无涯乐作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