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分析——
苏州博物馆
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师,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贝聿铭
苏州博物馆
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方米,。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地理位置分析
北:拙政园
东:忠王府
南:隔河相望狮子林
地处历史保护街区
挑战失败:
1、破坏苏州古建完整性,损坏苏州原有传统文化。
2、千夫所指,巅峰事业受到冲击
巨大挑战:
传统的小桥流水,缓慢的生活场景环境氛围与大尺度空间、现代化结构相配合的困难
古今几千年的差异融合在一起,且要对旧的建筑充分保护。
“在神的头上动土”
“中而新,苏而新”
回字形布局
从总平面上看,苏州博物馆的空间组织是“回”字形的,其中,有一段要靠园子里水上的桥来完成。在东侧的“紫藤园”、西北角“宋画斋”这样露天天井的周围,在西南角两个带着封闭中庭的周围围合着若干小尺度的展室。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
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
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一层平面
“——”
参观流线
“——”
小庭院
“——”
地下车库入口
苏州博物馆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