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诗歌语言反讽特征论
叶琼琼
[摘要]反讽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世界观。不同层面的反讽给穆旦诗歌语言带来了不同的形态:修辞反讽形成了所言非所指的语言形态;浪漫反讽形成了含混多义的语言形态,新批评反讽与后现代反讽则形成了穆旦诗歌语言知性特色。穆旦对反讽这种现代诗歌语言形式的借鉴和创造,从诗歌创作而言,生发出诗歌内部的矛盾张力,丰富了诗歌外在语言形式;从哲学层面来说,使中国新诗在现代性的构置上与西方最前卫的现代派诗歌形成了对接。
[关键词]穆旦;诗歌语言;反讽;修辞手段;思维方式;知性
[基金项目]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YYZX0902);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2011-1b-056) [收稿日期]2011-04-08
[作者简介]叶琼琼,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文学博士。(武汉 430063)
反讽是西方文论最古老最复杂的概念之一,历史上反讽概念的演化经历了三种形态:传统反讽,浪漫反讽、新批评反讽以及后现代反讽。传统反讽主要是从修辞层面阐释反讽概念,认为反讽是微观的修辞技巧,“言在此而意在彼”,“为责备而褒扬或为褒扬而责备”,“说与本意相反的事”
1]
23是其基本内涵。传统反讽看到了反讽的最基本的品质,即在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之间既一致又冲突,既密切相关又矛盾游离的状态。浪漫反讽将这个古希腊修辞学上的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美学创作原则,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它认为反讽就是作家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世界就其本质而言是似是而非的,只有凭借一种矛盾的态度才能抓住其互相抵悟的总体性
2]
。因此,作家与其作品之间应该是一种矛盾的关系:一方面他要非常投入地与作品中的世界、人物融为一体,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甚至使他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另一方面,他要凌驾于作品之上,将作品中的世界、人物玩于股掌之间,对题材抱着完全客观、优越、超然、操纵的态度。因此,对浪漫反讽而言,反讽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或是一种世界观在文学中相应的模式,艺术家把整个世界看作是无限丰富的混杂状态,是不可预知的,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他对无限的认识免不了带有片面性,因而造成人的意识的有限性,甚至是错误性。冲突、矛盾、摇摆和漂移是精神生命的内在本质,是精神生活活生生的现实”。
3]
8新批评派在浪漫主义反讽的基础上将反讽理论进一步深化,反讽升格为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延展成为诗歌的基本思想方式和哲学态度,并成为评价文学价值的总标准。新批评的理论先驱瑞恰兹对反讽的定义是“对立物的均衡”,诗歌必须经得起“反讽式观照”,也就是说,在诗歌中“通常互相干扰、冲突、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
1]
23。而在后现代文论家那里,反讽是一种文化批判手段和哲学立场。以德里达、巴尔特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是一种学术化了的政治、社会、
文化行为。它通过解构语言的结构、文本的中心“企图破坏一种特定的思想体系以及它背后一整套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所赖以保持自身力量的逻辑。
”
4]
24解构主义怀疑传统哲学的本质论,怀疑自我的认识能力,认为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它否认所谓真理,否认理想的价值,亵渎崇高和神圣,用一种戏谑的语气摧毁世界的权威和偶像,反对迷信、盲从以及所谓绝对“正确”的终极理念。通过对反讽这个概念
论穆旦诗歌语言的反讽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