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尔·皮埃尔·波特莱尔
文化事业管理陈雪
个人简介
中文名:
外文名:Charies Pierre Baudelaire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巴黎
出生日期:1821年8月31日
逝世日期:1867年8月31日
职业:诗人
主要成就: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代表作品:《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可怜的比利时!》
人物生平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
1839年,波德莱尔通过了毕业会考。他向往过“自由的生活”,要去当作家。
1841年,夏尔·波德莱尔被送出国旅行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
的浪荡生活。
1842年2月15日回到法国,继承了父亲的10万法郎。
《1845年的沙龙》,以其观点的新颖震动了评论界。
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
1851年,发表《酒与大麻精》。9月,发表散文诗《酒魂》。
1852年,波德莱尔的创作进入高潮。
1855年,以《恶之花》的标题发表18首散文诗。
1857年6月25日,诗集《恶之花》出版。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866年3月15日,夏尔·波德莱尔昏厥。
1867年8月31日,夏尔·波德莱尔死。
主要作品
诗歌特点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用作品奠定了这一文学分支的基调:摒弃传统,独辟蹊径。他从自己的创作出发,在诗歌题材上大胆创新,选取城市的丑恶与人性的阴暗面,并且具有在声光和色的背后捕捉事物秘密的才能。波德莱尔认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是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波德莱尔是个典型的苦吟诗人,讲究字酌句斟。他的诗意境幽深,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富于表现力和极大的感染力。他既能为表现出精神的痛苦而写得低回婉转,一唱三叹,又能为抒发对理想和光明的向往而写得轻松、简洁、明快,象蝉翼在阳光下震颤;他象画家,把诗写得富有质感和立体感,还可以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事物的细节的真实。
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和现代主义诗歌先驱,波德莱尔身上还充溢着一种大胆的反叛精神。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尊他为“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
这些内容在《恶之花》尤为明显,《恶之花》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讲,都在法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歌王国,把诗歌的创作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为诗歌创作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波德莱尔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
《恶之花》共157首诗。波德莱尔指出:“这不是一本纯粹的合集,它有头有尾。”诗集共分6个部分,以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为最长,这是核心部分:它叙述人在忧郁的压迫与对理想的追求中徘徊,最后忧郁取得胜利。第二部分《巴黎风光》展示了巴黎各种不堪入目的城景,诗人在其中找不到摆脱自己痛苦的地方;于是他沉醉在酒之中,可是徒劳(第3部分《酒》)。
第4部分《恶之花》写诗人深入到罪恶之中去体验生活,但是摆脱不了精神压抑。在第5部分《叛逆》中,诗人对天主发出反抗的呼喊,但天主毫不理睬。诗人只有一条路:死亡:这是第6部分。《恶之花》中有不少爱情诗,它们的对象主要是让·迪瓦尔、萨巴蒂埃夫人和玛丽·杜布伦。
波特莱尔 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