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及《汉尼拔》的人格谈
[摘要] 《沉默的羔羊》及《汉尼拔》是托马斯•哈里斯的系列作品。作者通过对司法者、医生、财阀、官僚、黑帮分子等各色人物的描写揭露了畸形社会的黑幕:如金钱崇拜、弄权专擅、官官相护、陷害无辜等等,而其诸多人物梦魇般命运的交织也反映出病态社会人性的乖戾。本文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结合犯罪心理学及心理犯罪分析,剖析了在法律虚无主义环境下的人格嬗变因素,使读者能透过表面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理解托马斯•哈里斯的作品。
[关键词] 人物;性格;畸形;社会
随着小小羔羊声声令人心悸的惨叫,人们在颤栗中开始接受并喜欢上托马斯•哈里斯的《沉默的羔羊》系列。这是一部具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系列作品,那种精神上的对抗、那种“天使和魔鬼”的鲜明对比、那种建立在较缓慢节奏上的内在哲理性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正如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畸形性格特征的人物群象,深刻揭示出美国现代社会病态的社会现实。
一、灵魂失衡的天才和吃人狂
汉尼拔从小就受到了贵族式的教育,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亲是一位男爵,一个庄园主,母亲出身意大利子爵家庭。1944年,父母死于二战炮火,农庄被毁,他和妹妹米沙被一群操持着各种语言、没有组织性的溃兵关了起来。这群饥饿的溃兵在吃完所有能够找到的食物之后靠吃儿童等到了战争结束,其间米沙不幸遇难。幼时惨痛的经历在汉尼拔心灵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痛,心理障碍由此而生并折磨他一生。
这也是汉尼拔吃人及研究生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动因,他幻想时间的倒流和米沙的复活。汉尼拔在自己内心里构造了一个庞大的殿堂,把他由惊人记忆力收集的知识分门别类进行收藏。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尔德、米勒等的“挫?┱邸?―攻击说”认为,人遇挫折后必继之于攻击反应。
汉尼拔在艺术和心理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艺术上的造诣使他轻易获得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卡波尼博物馆的馆长一职,他心理学上的造诣使他能在狱中指导心理学的学生,帮助心理学专家发表论文,他可以利用心理暗示使他的病人自杀、自残。他对一切都充满了诡异的魅力。犯罪对于汉尼拔来说简直就是一门艺术。从受挫的孤儿到犯罪的天才,其实汉尼拔走过的是所有犯罪人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人是社会的人,犯罪人也是如此。他的心理和行为都不是孤立的现象
,而是由于主体受到了来自内部的、外部的错综复杂的影响而产生的。他们都会因为某种原因(就汉尼拔来说是妹妹被同类吃掉)而产生心理失衡,但是解决心理失衡的方式是不同的,或者说心理反映机制是不同的。犯罪行为是有害于社会的行为,而犯罪行为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实施的,因而犯罪心理同样是有害于社会的。犯罪心理不仅是危害社会的,而且具有很强的心理危害。犯罪人在形成犯罪心理,及其形成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往往在较长时间内,心理都是处于紧张、焦虑、剧烈的冲突,严重的挫折感、恐惧、自责等消极情绪状态中,这是有害于其身心健康的,不少犯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变态,说明其犯罪心理的形成所带来的心理危害是较为严重的。汉尼拔幼年的悲惨遭遇在其内心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隐性的犯罪心理,他一直在紧张、焦虑、恐惧中深受身、心两方面的危害。犯罪心理在一个人身上形成以后,必然会以思想、态度、行为等表现出来。这帮助我们理解了
《沉默的羔羊》及《汉尼拔》的人格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