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汉宫秋》与《梧桐雨》的比较分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汉宫秋》与《梧桐雨》的比较分析
[摘要]元杂剧《汉宫秋》与《梧桐雨》均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佳作,从二者的选材、抒情手法以及思想感情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但又各有千秋。
[关键词]取材处理手法抒情情节设置思想内涵
[DOI].1002-

引言
在人才荟萃、佳作如林的元代剧坛上,白朴的《梧桐雨》和马致远的《汉宫秋》可谓是独树一帜。青木正儿曾在《元人杂剧评说》中对《汉宫秋》评价道“它和白仁甫的《梧桐雨》,正是很好的一对典雅剧杰作。"下面我就来对二者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取材与处理手法
《梧桐雨》与《汉宫秋》都是古代帝王的爱情故事,对帝王与后妃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与刻画。这两个爱情悲剧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但在对历史事实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
《梧桐雨》选取白居易《长恨歌》中“秋叶梧桐落叶时”
的诗意,重新解构,统率全篇。白朴改变了以往着重写杨贵妃的传统笔法,一反传统的从唐明皇的角度来观察,着重写他在现实中的感受。[1] 他虽然写作手法较以往写李、杨二人的作品有所不同,但他尊重了历史:他还原了李隆基纳子妃为己有的史实,以及仅见于《资治通鉴》等正史的安、杨“秽乱”传闻作为情节线索编入剧中。
而《汉宫秋》虽取材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但实际上作者在人物关系、情节结构等方面做了一些根本的改动和艺术加工。它对历史事实作了一些改动:毛延寿不再是一般的索贿作弊的画工,而是平时“一味谄谀”取宠、当阴谋败露时又不惜叛国投敌的中大夫;昭君不是元帝主动赐给韩邪单于的,而是匈奴大兵压境强行索要的;昭君并未嫁到匈奴,而是在汉蕃交界处投江自杀。此外,马致远别出心裁地将汉元帝作为全局的主人公,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原因也归结在他身上。
二、抒情手法
《梧桐雨》与《汉宫秋》都是爱情悲剧。《梧桐雨》描写安史之乱前后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悲欢离合。《汉宫秋》则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两部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离别愁绪以及相爱却不能相守的痛苦与无奈。
两部作品均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梧桐雨》中,白朴紧紧抓住梧桐这个意象做文章。梧桐在剧中一再出现,直至第四折加以充分发挥。从第一折“金井梧桐树影”,第二折“红牙箸趁五音,击着梧桐按”,到第四折“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箸手中敲”,梧桐与李、杨二人的感情紧紧相伴。在潇潇雨声中,成为伤感的触发点。而在《汉宫秋》中,马致远主要借“悲秋”以及“雁”的意象来抒发感情。它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秋的萧瑟悲凉,更使整个戏笼罩着荒寞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体验和认识。所运用的意象极具悲凉之意,冷宫、琵琶、灞桥、孤雁等这些都统摄在“秋天”的意境之中,凄怆而又无可奈何的喟叹。“雁”是传递相思的使者,“雁”又经常带来伤感思念。第四折汉元帝闻雁的曲子《尧民歌》、《随煞》,描写汉元帝和昭君在秋夜短暂的梦会之后,被雁声惊醒,于是借孤雁的叫声,尽情抒发汉元帝的孤独心境和离愁别绪,反反复复,缠绵悱恻,雁声人情融成一体,难分彼此。这与《梧桐雨》写唐明皇还京,供养真容,梦见贵妃,听梧桐雨声而抒发悲情相类似,人去楼空,孤雁哀鸣,“一声声绕汉宫,一声声寄渭城”,凄厉地伴他度过寂寞的黄昏。

《汉宫秋》与《梧桐雨》的比较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