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亦谐臻佛艺
一钓明片半轮秋,三点如星仔细求;
狮象有名缘相立,慈航无着借形修。
朝元最忌贪嗔败,脱骨须知挂碍休;
总为诸仙逢杀劫,披毛戴角尽皆收。
以上引自古典名著《封神演义》第八十三回《三大士收伏狮象》的“开篇诗”。在这回烩炙人口的神话中,先是话说准提道人命水火童子,将六根清净竹钓住并收伏乌云仙的原形金须鳌鱼,此金鳌后来即为观音菩萨的坐骑;继而描写“面加蓝靛,赤发红髯;浑身五彩呈祥,遍体内光拥护。降广杵滚滚红焰飞来,金莲边腾腾霞光乱舞”的文殊广法天尊破太极阵并收伏首仙的原形青狮;再而描写“面如紫霞,巨口獠牙;霎时间云笼红顶上,一会儿瑞彩罩金身。璎珞垂珠挂遍体,莲花托足起祥云;三头六臂持利器,手内降魔杵一根”的普贤真人用长虹索镇住灵牙仙的原形白象。……
诚然,神话毕竟只是传说,而佛教造像艺术却真包括“三大士”。佛教称西方极乐世界的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三大士。“大士”是梵文Mahsaattva的意译。音译为“摩诃萨”,意思是“伟大的人”,是对菩萨的通称。宋徽宗宣和元年曾经下诏书,佛改称金仙,菩萨改称大士。佛教中最伟大的菩萨是观音、文殊、普贤位菩萨合称为“三大士”,供奉三位菩萨的佛殿就叫三大士殿。通常情况是观音居中,文殊在左,普贤在右。他们的坐骑分别是金鳌、青狮和白象。
“请庄严佛像就到庄严苑”。已成海内外佛教界公认的口碑。所谓庄严佛像,泛指佛教寺院供奉的正体佛像,如“三宝佛”、“西方三圣”、“正观音”等。例如:正观音又称圣观音,是观音最常见、最基本的形象。一般是头戴宝冠,宝冠正中有个阿弥陀佛像;上身赤裸或披天衣;佩戴璎珞,腕带钏镯;腰束罗裙;全身装饰华丽。圣观音的两旁有善财童子和龙女胁侍。民间供奉的圣观音法相大多为女相,身着白色天衣,其面相颇类似中国古代仕女的造型。四川安岳石窟有一尊明代圣观音造像,法相美丽而庄严,堪称历代民间圣观音造像的代表。
红香柏雕《三大士》,取材名贵藏红香柏,木色沉稳悦目,纹理清晰流畅,木质细腻坚硬不腐不蛀不裂,有藏香沁人心脾香味,能固肾强体,有去邪扶正的功效;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柏、崇柏的传统习俗,且将其赋予灵性,视作王权贵族的象征,驱魔避邪、扶正固本的圣木。因为柏树耐寒暑于高山,吐芳香于人间的品格和纯朴质直,不尚浮华,超几脱俗的气质,木质细腻坚硬,纹路迂回飘逸,十分符合人类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高贵品质的化身,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甚具欣赏和收藏价值。作品着意继承莆田传统精细木雕工艺,又借助现代木材加工处理和镂雕成型科技,在构图造型、衣纹配饰等方面均有创新考究。
2011年4月,作品入选台湾苗栗县观光文化局举办的“2011年国际木雕艺术交流展”活动。这一活动以“木艺维新
群艺出众”为主题,追根寻源至闽式传统雕刻,征集以莆田佛像木雕及古建装饰木雕为主的40件展品赴台参展。红香柏雕《三大士》能得以跨海到海峡对岸的三义木雕博物馆展览交流,实际就是对近年笔者在佛像艺术创作方面所作探索、革新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庄严苑佛像传统美、庄严美、创意美和材质美的一次肯定。
相对于正体佛像,两千多年以来,不论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其造像风格、工艺特色等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变体与发展。例如三十三观音的异相并非化现各种形像,而是观音菩萨本身不同形貌,而且不是密宗式变化形相,
亦庄亦谐臻佛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