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教学中对绘画语言性的探索
摘要“绘画语言”的组织表达、创新,是自绘画诞生以来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其本身规律、特点的分析,来清晰画家的创作过程及目的,促进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绘画语言有自己的表现特点,也有自己的地域性。绘画被认为是表达了某种观念,那事实上它就已经找到了表达某种观念的确切语言。而对绘画语言所占有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从而也体现了画家个人修养。
关键词绘画语言;活动痕迹;地域性;修养
绘画语言是指作画者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特定的介质及表现手法在一个相对客观存在的平面上表达出的直观的视觉语言方式。绘画同说话一样是一种思维实践活动。说话是通过发音触动其他人的听觉来达到思维表达目的的;而绘画则是运用点、线、面和构图等因素,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进行搭配组合,然后通过视觉来完或传达思维内容任务的。二者都具有同样的作用,那就是通过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其他人明白自己的思想内容,因此这两种活动具有同样的性质――语言性。明白了这点也就明白了我们拿着画笔是在做一个什么样的活动,明白了我们进行这个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同时我们也就在绘画过程中免去了一定的关于绘画独创性的困扰,从而能够心无旁念的进行绘画创作。那么具体分析绘画语言的特点则使我们的这种实践活动的范围更加无限宽广、无限的创新,绘画活动才能不断延续。
一、绘画语言的表现特点
绘画是以画笔、颜料、纸张、画布等材料为基础,通过点、线、面、明暗、色彩、空间、机理等方法来进行语言表达的。绘画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载体。由此看来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正如斐德勒所言:“哲学家以语言文字表现他的精神思索,才能成为精神思想;艺术家的精神,以表现技巧表现出来,才有艺术价值”。笔触的运动趋势、色彩的主观程度、色调的明暗、画面所表现的意境、情绪等等画面所形成的活动痕迹均在一定程度上因势利导了观者的思维与作者思维的吻合度。这些痕迹是直观的,能够直接对视觉产生触动的,随之这种触动的反映程度及趋势也直接体现了观者对作者的语言的理解程度。好的绘画作品可以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的思维,可以让观者“看”到作者创作时想说的话。观者“看”懂了这样表达的语言也就表示了作品的成功。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好绘画语言的表现特点,才能创作出完全表达自己思维的绘画作品。换言之,一旦绘画被认为是表达了某种观念,那事实上它就已经找到了表达某种观念的确切语言。
二、绘画语言的地域性
绘画语言是不可向“上帝”索取的。如果有“上帝”,你也只能从他那里讨到一只杯子,至于杯子里的内容,还要看自己的生活。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信仰决定了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文化修为不同,进而决定了绘画语言的内容不同。如日本的浮世绘,自17世纪中民阅读的木版插图本书籍传入日本,通过与日本民间的各种传统文化、地域风情产生碰撞,迅速在日本产生影响,出现了以表现日本歌伎、相扑运动、富士山、海浪、等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日本江户时代最有特色的绘画,在西方甚至被作为整个日本绘画的代名词。中国画也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发展的,首先是地大物博,决定了思想上的优越感,以至于有闲情
关于艺术教学中对绘画语言性的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