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摘要影视歌曲作为影视与音乐艺术的“交叉”产物,在体现自己的表现力与规律的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隐性功能。
关键词歌曲功能
影视音乐是影视与音乐两门艺术的“交叉学科”,在近40年的影视制作与播出实践中。影视音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门类。愈发鲜明地体现出自己的表现力与规律性。作为影视艺术重要元素之一的“影视歌曲”,只有在时空的拓展中才能丰富、真实地解读影视艺术的基本内涵,为人们的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艺术“资源”,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质,展示其特有的隐性功能。
一、丰富性:延伸时空、扩展内涵
影视音乐不像舞台演出的音乐节目那样,追求自身的旋律美、节奏美与音响上的美感,它必须依据特定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自身做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贝尔)与影视画面、有声语言、音响有序结合,互渗互补融为一体。才能提高影视艺术的整体效果。这就决定了大多数的影视音乐,具有结构上的不完整性。
众所周知。构成音乐的声音是一种很特别的物质,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声音无形,却以极大的空间穿透力通过你自身的听觉器官,留驻你的心田,将你带进大自然的环境中,从而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风、雨、露、太阳的存在,感受到四季的分明和大自然的亲切。而影视歌曲则构成了影视艺术创作元素中的最积极、最显著、最富艺术性的部分――音乐的一部分。
影视音乐因素必须在与电影画面(人物、气质、环境气氛的展现)的和谐配合中才能产生出明确丰富的含义,正如欧内斯特,林格伦所说:“音乐好到把观众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本身而忽略了影片是不恰当的。最好的电影音乐是听不见的。”
这是因为,视觉艺术所展示的“画面”是有限的。且音乐也具有结构上的不完整性。但音乐仍可以通过想象、联觉等多种心理活动不断扩充、丰富影视作品的内涵。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探春远嫁一场戏中,当插曲《分骨肉》口向起:“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奴去也。莫牵挂。”清朗缥缈的背景音乐。将曹雪芹原著中伏写探春命运的种种细节再现于观众眼前:清明放风筝,怡红寿宴抽花签,元夕作灯谜,结社咏海棠……探春早已预料到今日的结局,纵有满怀离愁别恨。也只能毅然叩头挥手,登舟远行《分骨肉》以一股荡气回肠的哀愁渐渐渗入人的心底,“激活”了探春那胜过千言万语的眼神而牵动着人的心肺,让观众沉浸在种种有意识的联想和想象中,从而加强了对故事本身的理解,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热泪。再如影片《城南旧事》是根据原小说作者意向,运用了流行于二三十年代的一首学堂乐歌《送别》作为主题音乐,表达了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对祖国、对家乡、对童年的深切怀念。深沉的乐曲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把观众带到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使观众对童年伴侣“离我而去”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感到倍加亲切。至于《人生》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味、《红旗谱》中河北梆子的韵调、《牧马人》中悠扬辽阔的《敕勒歌》声、《天路》中那优美流畅、具有浓厚西藏地域风格的歌声……都清晰响亮地从直觉上感染人们。传达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它在制造了“可见的联想”的同时,完成了“最大限度激动人心,充满感情的叙述”。“想象补偿了各个画面的零碎性。”给人们的欣赏过程带来最直接的审美愉快和一种新鲜的真切感。如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她伴随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