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的陶艺情结.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我的陶艺情结
一千余年的世界瓷都古镇景德镇造就了自己在陶瓷艺术上的优势和特色,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创造和发展,但主要表现在工艺手段和材质的改变。景德镇的传统瓷雕,以佛教题材占主导地位,在表现形式上是白瓷加彩,即三分材质七分打扮。
我1954年来到景德镇,所有的瓷雕基本上清一色的佛教题材。如何打造一个新天地,走出一个新路子,就是我终生追求的目标。佛教盛世已过去,新中国已诞生,如何反映新中国在不同时期的重要变革,就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我认为,艺术作品代表了今天,才能更有价值留给明天。50年代作品以儿童题材为主,60年代反映自然灾害等,无不紧扣当时的现实生活,可以说是为景德镇的陶瓷雕塑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1954-1959年这个时期是我创作的朦胧时期。可是为何说这一时期是“朦胧时期”呢?虽说在题材上跨越了一大步,然而在具有丰富题材的陶瓷装饰上还没有足够地重视和运用,因而陶瓷雕塑应有的语言特色还没有显现出来,对它还处于朦胧的认识时期。

20世纪50年代的总结是缺乏对陶瓷材料的运用,1960年开始想到景德镇的彩色釉,很有特色,且丰富多彩,它们共同追求的特点是色泽鲜艳、光泽度好,但性能复杂,稳定性差,温度难于掌握,因而千百年来,它只装饰在高度概括,对称、抽象的器皿造型上,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器型表现釉色的美。雕塑的造型是不规则的,结构复杂,且有一定的内涵,因而不是通过瓷雕造型来表现釉的规律,而是通过釉来丰富造型。同时,造型如何才能与釉色相结合,如何使雕塑形体全面施釉,便是造型研究、开拓的课题。它既不能用20世纪50年代那种架上雕塑式的写实手法,也不可能像器皿造型那么简练抽象。但是要尽可能概括,提炼略带夸张,在保证主题突出的情况下又能显示釉的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62年后创作了一批高度概括、线条流畅的如《独立》、《西班牙二舞》、《母子鸡》等作品。
通过又一次的尝试努力,摸到了什么样的造型适应什么样的高温色釉。这样一来便使景德镇瓷雕一统天下的白瓷加彩的局面焕然一新,使神奇莫测、千变万化的高温釉又有了能充分展示的新天地。于是将景德镇主要高温釉运用之后,又走向全国主要产瓷区,如钧窑、宜兴丁山窑、浙江龙泉窑、湖北岚头肌窑、福建建窑等。我带学生实习创作,使用其原材料运用其独具特色的釉。这样一来,在这一时期我作品的釉色效果可以说集全国之大成。然而,这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高温色釉,虽然也能适应各种瓷雕的需要,尤其适应各种动物丰富多彩的皮毛的效果,但毕竟只是增加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因而将
1960到1981年这一时期定为“唯美时期”。
1981年,一次偶然的停电,将一个装饰二层釉准备烧成“金钱豹”的豹烧成了“雪豹”,它的特点是无光泽,且略显粗糙,釉面不规则地开裂。裂开见到的黑底有点光泽,这一效果的出现,破了千百年来只追求釉色华丽和越亮越好,通体更不能出现一丁点的开裂,否则就是废品的通则。可眼前这一效果完全是另一种审美,是与华丽相反的朴素美、残缺美,这正与当今世界所追求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是一脉相承的。我再一次地反思二十年来高温色釉装饰。于是,从无意的残缺肌理的出现到有意的残缺肌理的追求,结果便出现了各种各样残缺肌理效果。如气泡的《黑叶猴》、缩釉的《金蟾》、集珠的《波斯猫》等。

1982年和1983年连续两次带毕业班到西安参观,其

我的陶艺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t83088549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