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侯孝贤的导演艺术风格
[摘要] 侯孝贤是台湾著名导演,他的很多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影视艺术风格。本文试图从他的电影拍摄题材、拍摄理念和影视艺术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和阐释侯孝贤的导演艺术风格。此外,本文还结合了他的影视作品案例进行分析,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行,结合了历史背景和人物因素,展现了不同的环境和人物变化,意境深远,他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使用已经成为他的特色之一。因此,通过拍摄技法和影视内容等去分析侯孝贤电影的独特性,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知这位重量级的导演。
[关键词] 侯孝贤;导演;风格;艺术;手法
侯孝贤,1946年生于广东省梅县,后举家迁往台湾生活。儿时的记忆在他的电影中经常出现,这也是他电影创作的滋润土壤。在他服兵役期间接触了很多外国电影,由于受到外国电影的不断影响,服完兵役后,他进入了台湾国立艺术学校电影戏剧系学习。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人员,从此,在老师的推荐下,侯孝贤进入了电影界。随着第一部他参与制作的影片《心有千千结》的完成,在第二部影片《云深不知处》中,他已经成为副导演,经过一些影片拍摄的历练,到了
1982年,侯孝贤和陈坤厚合作完成了几部影片的制作,他们轮流担任了导演和制片人。《小毕的故事》《蹦蹦一串新》等影片就是这一时期他们的作品。此后,侯孝贤参与完成了7部商业影片,如《风儿踢踏踩》《就是溜溜的她》等。侯孝贤的影片不同于一般的文艺片,他透露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台湾电影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尤其是影片《风柜来的人》和《冬冬的假期》获得了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殊荣,使侯孝贤在国际影坛上初露锋芒。1989年侯孝贤的影片《悲情城市》更是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成为他导演生涯的登峰之作。20世纪90年代初,侯孝贤拍摄了《戏梦人生》,影片主题和拍摄手法有了一些改变,《好男好女》也运用了一些移动镜头,但是动作缓慢,拖沓不自然。1996年的《南国,再见南国》带来了一个沉重的主题思想,表达了家庭与现代观念的严重对立,这也是导演本身的一种迷失。1998年的《海上花》是在香港回归后,内地着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背景下完成的,影片脱离了台湾,选择了上海为出发点,影片中的人物运动镜头增多,舞台感很强。21世纪初,侯孝贤完成了《千禧曼波》,他试图用运动镜头来改变自己的影视风格,摇移镜头大大增加了,影片中的很多近景和特写镜头的运用也不断增加,这是侯孝贤的一次成功体验。影片中城市的变迁被记录,通过日本小镇的寂静的环境表现展现了一个世外胜地,在这样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导演对乡村的渴望和依恋。
2004年,《咖啡时光》成为侯孝贤的第一部外语拍摄的外国影片,影片通过在日本的一个感情故事展现了几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一、平民化的电影题材
侯孝贤的电影具有一种平民化的特征。在其电影的题材选择上,他会着重选择一般老百姓生活中的小事进行描绘,侯孝贤的电影题材内容也正符合了台湾社会的独特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电影界普遍存在的影片种类是那种不切合实际的言情片和武打片,具有一种避世的消极观念,不真不切。而到了80年代初期,新电影的兴起就是对之前电影的革新,它体现了一种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感,返璞归真成为这时期一系列优秀电影的独特特点。
侯孝贤是这一时期台湾新电影的突出代表,他着重以真实的情感
浅析侯孝贤的导演艺术风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