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第一讲智慧的痛苦
一、什么是哲学
1、关于西方哲学
人们通常将世界上的哲学形态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
所谓“西方哲学”是指一种不同于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的思想形态。
2、哲学的概念来源
哲学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柏拉图: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亚里士多德: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惟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使哲学从“智慧之爱”变成“智慧之学”的梦想因为违背了哲学的本性而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3、哲学的本性(通过哲学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来对比)
(1)科学或自然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作为人类认识能力的产物,它以理性为基础,其成果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实用性的技术。
宗教所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它们产生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亦即对宇宙的真实存在和终极奥秘以及包括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归宿和实在性的关怀或牵挂,因而宗教的对象是具有永恒无限之特征的超验的和理想性的存在,对于这样的对象是不可能通过认识来把握的,所以只能信仰。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居于科学与宗教之间:
一方面它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因而从根子上总是诉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热爱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表面看来,与科学和宗教相比,哲学自有哲学的优越之处,因为科学知识解决不了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问题,而宗教则由于诉诸信仰,所以缺少理论上的合理性。
然而实际上,哲学的优越之处恰恰是它的局限所在:哲学既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它的对象就一定是永恒无限的东西,那实际上是我们的认识能力亦即理性所难以企及的。结果,哲学既缺少宗教单纯诉诸信仰的方便法门,同时又无法达到科学知识所特有的确定性,这就使哲学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它的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答或者没有终极答案的难题,以至于20世纪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哲学问题具有这样的形式:‘我找不着北’”。
(2)哲学家们为什么会“找不着北”?
因为哲学的问题几乎都是一些无法解决没有答案的难题。哲学问题不仅是难题,而且是难题中的难题。
从理论上讲,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不是经验的对象而是超验的对象。
(3)哲学不是科学,两者的“发展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是“线性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哲学却不是这样“进步”的。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
哲学问题注定无法得到最终的解决,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难题?哲学作为“智慧之爱”给我们带来的与其说是愉悦不如说是痛苦,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智慧的痛苦”?
二、智慧的痛苦
1、智慧的痛苦
西方哲学史
第一讲智慧的痛苦
一、什么是哲学
1、关于西方哲学
人们通常将世界上的哲学形态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
所谓“西方哲学”是指一种不同于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的思想形态。
2、哲学的概念来源
哲学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柏拉图: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亚里士多德: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惟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使哲学从“智慧之爱”变成“智慧之学”的梦想因为违背了哲学的本性而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3、哲学的本性(通过哲学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来对比)
(1)科学或自然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作为人类认识能力的产物,它以理性为基础,其成果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和实用性的技术。
宗教所依靠的不是理性而是信仰,它们产生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亦即对宇宙的真实存在和终极奥秘以及包括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归宿和实在性的关怀或牵挂,因而宗教的对象是具有永恒无限之特征的超验的和理想性的存在,对于这样的对象是不可能通过认识来把握的,所以只能信仰。
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居于科学与宗教之间:
一方面它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因而从根子上总是诉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热爱的是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表面看来,与科学和宗教相比,哲学自有哲学的优越之处,因为科学知识解决不了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问题,而宗教则由于诉诸信仰,所以缺少理论上的合理性。
然而实际上,哲学的优越之处恰恰是它的局限所在:哲学既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它的对象就一定是永恒无限的东西,那实际上是我们的认识能力亦即理性所难以企及的。结果,哲学既缺少宗教单纯诉诸信仰的方便
西方哲学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