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研究中关于年龄问题的讨论
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CPH)
Lenneberg(1967)最早提出
即一旦错过2岁到青春期这一段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随着大脑单侧化,学生就不再具备自然高效地习得语言的能力,外语学(native-like proficiency)
基本理论假设回顾
你知道关于语言习得年龄存在多少种假设吗?请举例说明。
多元关键期假设(MCPH,multipl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不同语言模块的习得具有不同的习得起始及终止年龄(Dekeyser, Ravid & Alfi-shabtay,2004)
对世界形成概念的关键期限于出生至6-9个月的婴儿时期;
从出生至4到7岁的这段时间是儿童们切分音段、掌握语音、以及学会词汇搭配的关键期;
从出生至10岁左右则是儿童们掌握词汇和句法的最佳时间段。
敏感期假设(Sensitive Period Hypothesis, SPH)
关键期假设的一种弱式表达
关键期假设与敏感期假设都承认存在一个语言习得能力不受年龄限制的阶段。不同的是,前者认为这个阶段突如其来、突然消失,而后者主张语言习得能力受年龄的影响渐次消退。
敏感期假设认为,对语言的敏感性(sensitivity)不会在某一个确定的时间点上消失,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次消退。这种语言习得敏感性的消失是缓慢的,可能从孩提时代后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结束。
如果说,关键期假设主张语言习得的机会窗口(window of opportunity)可以在瞬间彻底关闭,那么敏感期假设则认为,机会窗口的关闭实质上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后,语言官能的效率逐渐降低、对边缘的语言输入的接收效果越来越差的语言习得现象
两套解释方案
练习假说(exercise hypothesis)及成年状态假说(maturational state hypothesis)
人在生命的早期即具备习得语言的能力, 如果这种能力在早期通过一语习得加以练习, 语言习得能力就会保留下来;
语言习得的能力与生俱来, 不管在早期是否通过一语习得加以练习, 这种能力终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以致消亡
LAD起效范围
rate
第二语言习得速度因年龄的不同而呈现差异。Krashen, Long & Scarcella (1979,1982)表明成年人在习得速度上优于儿童,年龄稍大的儿童的习得速度也优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就初始速度而言,“年轻者优”(the younger the better)的说法不成立。
Snow & Hoefnagel-Hohle(1978)调查了英语母语者的荷兰语习得情况,得出了如下结论:儿童和成人在习得语音规则和句法结构的速度上差距悬殊,而这种差别主要由习得者的起始年龄不同提供解释。成年人在最初语音规则及句法结构的掌握中的表现远远优于儿童。
proficiency
儿童们的表现普遍优于成年人,习得起始年龄小的儿童优于起始年龄晚的儿童。
Singleton (1989)证明,孩童时期习得第二语言更易取得较大的成就。Scovel(1969)断言,儿童在语音,而成年人很难避免外国腔。
Patkowski(1990)分组探究了以英语为二语的习得情况。调查表明, 与年龄大的被试组相比测试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因此,从最终成效这个角度来考查,“年轻者优”的说法能够成立。
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讨论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