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2014年1月
目录
一、人工鱼礁建设现状 1
(一)基本情况 1
(二)存在问题 2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3
(一)指导思想 3
(二)基本原则 3
(三)规划目标 4
三、建设内容与区域布局 5
(一)建设内容 5
(二)区域布局 5
1、东营近海人工鱼礁带 6
2、莱州湾人工鱼礁带 7
3、渤海海峡人工鱼礁带 9
4、烟台近海人工鱼礁带 11
5、威海近海人工鱼礁带 13
6、荣成近海人工鱼礁带 15
7、文登-海阳近海人工鱼礁带 17
8、青岛近海人工鱼礁带 19
9、日照近海人工鱼礁带 20
四、投资概算 22
(一)资金投入机制 22
(二)投资额及构成 22
五、保障措施 23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 23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鱼礁管理 23
(三)落实规划任务,强化建设管理 24
(四)拓展融资渠道,创新投入机制 24
(五)开展科技攻关,提高技术含量 24
(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意识 25
附图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规划(2014-2020年)布局图 26
为优化人工鱼礁建设布局,提高人工鱼礁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保障人工鱼礁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依据国家及山东省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编制《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人工鱼礁建设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人工鱼礁作为一项改善海洋生态、养护渔业资源的重要设施,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我省适宜建设的人工鱼礁主要分为经济型(即资源增殖型,下同)和生态型(即休闲生态型和资源保护型,下同)两类。自2005年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以来,通过项目带动,建立健全人工鱼礁建设管理制度,加强人工鱼礁建设管理,人工鱼礁建设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10月底,省级以上财政及专项扶持资金累计投入3亿多元,扶持人工鱼礁建设项目76个,带动社会投资12亿元,全省共建设规模以上的人工鱼礁区170多处,其中,烟台市85处,威海市77处,青岛市6处,日照市8处,潍坊市2处,共投放大料石、混凝土构件、船礁、钢制构件、复合材料构件等各类礁体1000万多空方,。
目前,我省已经成为全国人工鱼礁建设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效果最突出的省份。持续开展的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保护了近岸产卵场和索饵场,
养护了近海生物资源,极大增加了鱼、虾、贝、藻资源量,提升了海区的固碳能力,增强了渔业碳汇作用。据我省对人工鱼礁附着情况研究测算,、,,按照林业使用碳计量标准计算,现有人工鱼礁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16万公顷,按照使用期30年计算,合计造林480万公顷,直接节省造林资金达400亿元。此外,礁区生物还能吸收净化海水中的氮、磷、钾,。除了生态效益,人工鱼礁建设还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2年我省已建人工鱼礁区共收获刺参、鲍鱼、鱼类等经济海产品2万多吨,带动了苗种培育、水产品加工、休闲海钓、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渔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岗位和渔民收入。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省人工鱼礁建设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总体建设规划,私投乱建现象突出,给今后的海洋综合利用和管理埋下隐患;二是人工鱼礁建设类型发展不平衡,经济型人工鱼礁比重过大,生态型人工鱼礁建设相对滞后;三是人工鱼礁建设科技支撑力量不足,在礁区布局、礁体材料、礁型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契机,优化人工鱼礁建设布局,把近海生态环境修复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定位清晰、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人工鱼礁体系,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遏制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势头,提升海洋生态修复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效率,发展滨海旅游业,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增强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合理布局
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生物资源养护为基本出发点,不断加大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坚持人工鱼礁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生物资源养护、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关联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科学开发礁区经济生物资源,努力实现生态、资源、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保障人工鱼礁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保持特色
《规划》立足
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