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耀州窑的青花瓷
耀州窑以烧造上乘青瓷闻名于世,从晚唐经五代、北宋至金代前期,所烧的青瓷一直享誉天下。金代后期以降,青瓷日渐衰落,其中心窑场也从创烧以来的黄堡镇,东移到陈炉镇。
耀州窑的陈炉窑场,创烧于金代后期。金末元初的产品仍以耀州窑传统青瓷为主。但在耀州青瓷日渐衰落的形势之下,这个新建的窑场已无回天之力。到明清时只得改烧具有大众市场的黑、白、酱釉瓷和为民众所喜爱的白地黑花瓷。烧瓷品种的这一改变,挽救了耀州窑的衰落,为该窑后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陈炉耀州窑明代的白地黑花瓷和清代的白釉赭彩瓷(当地俗称“铁绣花”瓷器),因其烧造品种符合了明清时期我国彩绘瓷大发展的方向,受到民众的喜爱,在陕、甘、宁、晋等多省广有市场,使陈炉耀州窑得以发展为西北地区最大规模的瓷窑。同时,也为晚清引进青花瓷的烧制奠定了彩绘装饰工艺的基础。陈炉耀州窑的青花瓷,就是在此基础上引进和发展起来的。
一、陈炉耀州窑青花瓷的始烧年代
关于陈炉耀州窑引进青花瓷的时间,目前有两处资料可供我们参考:一处资料是耀州窑博物馆藏有一件香黄地青花赭彩四系樽(图1)。在该樽的白地开光内用钴料绘有青花牡丹和荷花,并用青花以楹联的形式书写“富贵有余”“吉庆有余”文字和“西京铜川炉山造,光绪三年春月造”纪年款。以此樽的青花纪年款为根据,陈炉引进青花瓷的时间,应不晚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这是目前我们所见标有纪年款最早的一件陈炉耀州窑青花瓷,但不是单一的青花,而是以该窑清代传统的香黄釉为地,在彩绘纹样装饰中,除采用了青花外,还加绘有赭彩。所以,它与纯粹的青花还有区别。同时,因署有“西京铜川炉山造”的地名,对其烧造年代也存有不同看法。
另一处资料为民国版《同官县志》。据该志《工商志?河东坡》条款下记载:“在县东门外里许,清光绪十四年,知县徐锡城试制未成;二十五年,知县黄肇宏又试亦未成。二十七年,邑大饥,江西潘表携款来邑赈济,相度地势,集股开办,改进清瓷(即细瓷――原注)窑,泥土去诸县南三十里之?}子山。二十八年(1902年)派邑人赵志清赴景德镇考察,雇工匠十余名返,初试于西安西岳庙内,有成效。三十一年,遂移县制作。出品虽稍逊于景瓷,但每窑均有出色之品数种,因配食具数桌,进呈清太后,大得优奖。经五六寒暑,成效颇著。嗣潘疾卒,各股东有回籍者,移居者,家落无资力者,款绌不继,遂停。今旧址犹存”。此段文字记述的是清末同官县城河东坡窑烧制青花瓷的过程。该窑距陈炉窑约
10多公里,光绪二十八年不仅派人到景德镇去考察,而且还由景德镇雇来十余名工匠,是一次直接由景德镇全面引进青花瓷生产工艺的举措。而且产品质量较好,仅“稍逊于景瓷”,还“配食具数桌,进呈清太后”,竟能受到对器物相当挑剔的慈禧太后的“大得优奖”,表明了光绪年间,同官地区不仅引进了青花瓷的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已相当不错。河东坡窑的青花瓷,对十多公里外的陈炉窑必然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说,上述“光绪三年”款的陈炉青花瓷还不算纯粹的青花瓷,那么到光绪晚期陈炉就应能够生产出质量较好的青花瓷了。
此外,铜川陈炉陶瓷总厂收藏有一件高1米左右的青花诗文花卉大罐(图2),以青花书写有“民国元年”纪年款,应为一件可靠的陈炉窑纪年青花器。
二、陈炉耀州窑青花瓷的原料和制作工艺
陈炉耀州窑青花瓷,当地又名“白底蓝花”或“蓝花瓷”。据民载:“其制作之经过,先于暇时凿入山腹,取陶土(即坩子土)。曝于旷野使风化;移入圆池,引水浸之,架木耙耙之,渐成泥汁;泻人方地
(池),蛰淀为泥,负运至陶场应用。作器者日‘作头’,将泥揉搓成块,置石轮上,相其出入(即视器之大小)”,以手造成器,晒干为坯,装入冶炉,以炭火烧之,即成。……白器则坯上加白土日硷,覆硷后则坯白,又取奥陶纪石灰岩中一种青灰色页岩,和水碾为细汁,加坯上,曰‘白药’;复用石蓝涂以花纹,烧成则为白底蓝花”。此白底蓝花,也就是陈炉烧造的青花瓷。《同官县志》的上述记载,简洁明了,精确再现了陈炉青花的整个生产工艺,对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陈炉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在中国陶瓷史上,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作为原料,在瓷器的坯胎上直接绘出纹样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此种青花瓷肇始于唐代的巩义窑,由元代景德镇制作成熟,明清以降大量生产,成为瓷器产品的主流。景德镇的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使用钴蓝彩料绘出的纹饰被封闭在透明釉下,在高温烧制中不会变黑,也不会烧飞。烧成的产品,胎精釉润,青花呈色很好。
而陈炉的青花瓷与此工艺有别。笔者自2002年以来,对陈炉窑场进行了多年的考古调查和试掘。通过对大批晚清、民国时期陈炉青花瓷的观察,又走访了一些民国与当代的制瓷老艺人,得
陈炉耀州窑的青花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