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诗
高适《燕歌行》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据史料记载,最早用这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旷怨之情。曹丕以后的以“燕歌行”为题的诗歌,主题大多也都是“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吴竞《乐府古题要解》)。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高适生于702年。他早先家境贫困。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及为国立功的抱负。《全唐诗》按语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意思是讲,开元以来的诗人中,在仕宦道路上如此顺利通达的只有高适一个。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文学史上把他们称为“高岑”。高适的边塞诗,气骨遒劲,笔力浑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对唐朝军队内部的黑暗现象,揭露的也很深刻。《燕歌行》是高适所有边塞诗中最为杰出的一篇。
高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出师】
敌军入侵,我军鄙视敌军,认为其不堪一击;
男儿应看重建功立业,何况天子恩宠有加
战况紧急、出征途中声势浩大,军容整肃
前方军情紧急,为下文即将展开的战斗场面作铺垫。
高适《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比喻、烘托)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借景抒情)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心理描写)
【战败】
边境萧条荒凉,敌军迅疾剽悍,来势凶猛
军士军前战死与军官帐前作乐对比,揭示战争失败的原因: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不爱惜士兵。
塞外阴惨景色,烘托兵士战败心境凄凉;具体形象地描写唐军失败的悲壮景象
士兵们由于受到皇帝的嘉许赞赏,常常感激不尽,不怕流血牺牲,以死报效国家。这是照应前面的“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两句描写战士心理,誓死保卫国家。但结果还是兵败
高适《燕歌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面对照法)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被围】
士兵远戍辛苦,妻子久盼不归的痛苦;
征人思乡、分离之苦。
边境局势动荡不安,战士没法生活,绝域一无所有
杀气历时很久,战云密布,夜里传来报更巡夜声,视觉和听觉角度,暗示危急的绝境,死是眉睫之间的事。更深入一层想,是谁把士兵推入如此境地?是不尽忠职守的将军。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死斗结局】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此句既是士兵表示他们胸中的怨恨,又是表现他们的希望,希望能有一个体恤他们苦衷、关心他们的“李将军”来共同作战。
高适《燕歌行》
【主题思想】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艺术特色】
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1、叙述完整,线条清楚,笔法变化多姿。
2、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
3、感情深沉强烈,气势悲壮豪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由诗歌标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可知,这是战士出征前的壮行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岑参(约715—770)江陵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与高适同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并称“高岑”。20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中进士,八载、十三载两次出塞任职。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边塞战争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