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必先治“虚”
中国古来即有“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的说法,并且在评价一个人时也往往把“道德文章”相提并论,认为文章是一个人性格、修养和才情的自然流露,文品文风能够反映出其性情人品。诚如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所言:“功名之士,必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厚大雅之响。”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其人可信,其文可传。同样,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为人作风不踏实、不扎实、不老实,写出来的报道也就难免不充实、不丰实、不真实!。作风“虚”而作品“假”。姑且分成四种情况看这个问题:
一曰虚浮。当下,不少人指责媒体集体“浮躁”,并非空穴来风。《人民日报》前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日前在一个论坛上指出当代传媒业水准滑坡的关键症结:“因为文化缺失,就只能靠炒、造、搞来‘制作’新闻”。“‘炒’就是炒作,‘造’就是造假,‘搞’就是恶搞。有的甚至超出了道德底线,触及了法律雷区。”目前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抢夺独家新闻,片面追求报道的时效性,把很多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东西搬上版面,甚至捕风捉影、听风是雨,不惜一切代价制造轰动效应。新闻采访需要扎扎实实的真功夫,然而一些记者“浮”在上面“沉”不下去,作风漂浮、不严肃、不深入、不负责任,采访浮光掠影,写稿马马虎虎,工作得过且过。忽视自身素质提高,不注重学习,知识面窄,甚至缺乏基本常识,以至于把范长江说成小品演员,把何厚铧当成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二曰虚夸。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在报道中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在新闻素材的选取上,越是危言耸听越好,越是荒诞不经越炒,“腥”“星”“性”满天飞。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媒体“不再以探求事实真相为职业追求,而是以报道传闻、丑闻、绯闻为能事;不再以实事求是为价值底线,而是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为成功目标。”在“娱乐至上”的原则下,一些媒体的审美导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曝光”变成了“剥光”,由“揭丑”变成了“审丑”。君不见,凶杀、灾难、泪水、女人生孩子、名人骂街,都可以加工成“娱乐新闻”,芙蓉姐姐、恶搞作者、身体作家,都可以被追捧成“娱乐明星”。在新闻报道的处理上,为了提高“新闻价值”,往往夸大其辞,在事实基础上合理想象,添枝加叶,歪曲事实。或只抓住一个热点或话题,甚至抓住采访对象的一句话、一个词,断章取义,大肆渲染、炒作、批判,全然罔顾事实真相,造成恶劣影响。
三曰虚造。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记者明目张胆地搞有偿新闻,甚至蓄意、恶意炮制完全虚假的新闻,蒙骗和愚弄受众。“纸馅包子”
打“假”必先治“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