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里戏外看两岸学生
去年,在厦门大学校园里,“一部获奖的剧本,一位来自台湾的导演,一群热情高涨的业余学生演员,一个融合了台湾和大陆风格的创作团队悄然相聚”。大型校园话剧《日租房》在厦门大学上演,投影仪上打出的“广告词”显示了两岸学生戏里戏外的精彩互动。
大龄女博士的尴尬处境、大学生的就业困境、80后年轻人的情感网惑……厦大中文系戏剧影视专业博士生骆婧,借助“日租房”这个敏感话题探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写出了剧本《日租房》。在老师和台湾博士“同门”的合力下,把它搬上了舞台。
两岸“考官”共同甄选演员,台湾“导演”林显源手把手示范形体动作、台湾音乐设计陈孟亮请台湾朋友帮忙录音、行思文化艺术事业(台湾)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颖灏负责营销统筹……在3个多月的精彩互动中,两岸学生不仅不时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成功创作了一部话剧,更在戏里戏外了解了两岸高校学生的多样人生。
来自台北的林显源和陈孟亮去年投到厦门大学戏剧戏曲学博士点陈世雄教授门下。生于1972年的林显源,10岁学习京剧,18岁学习歌仔戏,曾受聘于台湾戏曲学院担任歌仔戏学系主任,多次赴纽约、休斯敦、巴黎等地演出;陈孟亮在台湾从事专业剧场音乐设计工作,曾参与台湾“表演工作坊”《
2006年暗恋桃花源》的音乐工作。
“台湾学生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大陆学生的知识结构好、理解能力强,两岸学生一起创作、演出大型话剧,是很好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他们很快就互相适应,并发现对方的优点。”陈世雄说。
“以前我们比较内敛,导演的拓展思维让我们一次次打开自己。一台湾导演的敬业、严谨让人佩服。一两岸虽然用语、习俗有所差异,但我们沟通得很好,感情也很融洽。”参与演出的2006级厦大中文系本科生对台湾博士赞赏有加。
林显源也发现了两岸学生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他说:“大陆学生有很好的理论背景,但缺乏一把开启他们的钥匙;台湾刚好相反,大家先做了就对了,先演了就对了,听起来是多元,但
戏里戏外看两岸学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