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德化窑白瓷佛像
陶瓷佛像的滥觞可追溯至东汉吴晋间墓葬出土的钱树陶座与青瓷魂瓶,嗣后虽偶见如山东博兴县文物管理所藏齐隋之际的模印素烧彩绘菩萨瓷像之类的早期陶瓷造像,然陶瓷佛教造像艺术真正的鼎盛期却在宋、辽、元、明四代。宋代广东潮州窑(图1)、陕西耀州窑制作的神采奕奕的彩釉造像,河北易县八佛洼白玉、百花二山秘藏的十六身辽三彩罗汉坐像,元代江西景德镇烧制的盛妆影青菩萨(图2)以及明代福建德化窑白瓷造像,皆名重一时,允称我国古代陶瓷造像艺术之翘楚。
图1 广东省博物馆藏北宋潮州窑瓷佛
历代陶瓷造像中声誉最著者首推德化窑所产白瓷佛像。日本学者上田恭辅在其所著的《支那古陶瓷研究手引》中曾这样热情洋溢地赞之:“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以评价的话,可以说是比玉更为华丽。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二的优秀作品。”
图2 法国巴黎吉美艺术馆藏元代影青菩萨坐像
德化白瓷发端于明代中叶,鼎盛于晚期,清代顺治以降渐趋式微。德化白瓷造像精绝品质的首要保障即当地所特产之白度极高的瓷土。优质的瓷塑作品不唯选用县城城关附近质地最优的观音崎、程寺后山等处出产的瓷土(据《德化县志》记载:“观音崎,一名白泥崎,碧像岩在其巅,全山数里皆磁土,邑名磁多产于此。”),更有赖于瓷土制坯前粉碎淘洗、陈腐炼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先期处理工艺。据《德化县志》记载:“泥产山中,穴而伐之,绠而出之,碓舂细滑。入水飞澄,淘净石渣,顿于石井,以漉其水,乃抟埴为器。”上好的瓷土要窖藏醒制十数年乃至数十年方堪大用。预制好的瓷土经制造模范、压坯成型、拼接雕刻、擦水压光等多道工序制成胎,俗称“糯米胎”,净白柔细,致密润泽,施以瓷土加釉灰调配而成的釉水(德化白瓷釉层极薄,~),经悉心修整后方可入窑装烧成器。烧成的白瓷呈现猪油白、象牙白、奶油白、鹅绒白、葱根白等多种差别微妙的白色,尤以灯光照射下可以隐约透出肉色的“孩儿红”最为珍罕。
图3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何朝宗款达摩立像
明清两代德化白瓷佛像塑造名家辈出,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林朝景、苏蕴玉、博及渔人等等。尤以明人何朝宗为最,所造白瓷观音、达摩等佛道造像堪称衡量收藏中国文物的海内外公私文博机构水准高下的重要标志之一(图
3)。据乾隆《泉州府志》载:“何朝宗者,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迦大士,天下传宝之。”据传何氏造像往往凝神静虑、澄心潜思,积时历久,方成一像,只有最得意之作方钤印以供迎请。何氏毕生精益求精,所
明代德化窑白瓷佛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