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画品人品照后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画品人品照后人
逝者如斯,董寿平(1904~1997年)先生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了。徜徉于先生的画意之中,浓浓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看黄山云落云起,赏翠竹姿态婀娜,观古松虬龙探海,品梅兰傲骨幽香。不经意问,在深深的陶醉之余,心灵为之颤动、震撼。
“历经沧桑,饱饫辛酸,怀璧斯戒,粗粝自甘。”这是董老1994年6月对自己90余年人生历程的概括。早在1929年,一次赈灾义展上美国朋友的一句话,激发了先生立志为振兴中国绘画事业奋斗的决心。他出于对家族、对民族文化的忠诚,对世界文化进步的关注,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书画艺术方面作了漫长的、坚韧不拔的探索和创新。
先生以复兴传统中国画为己任,满怀豪情,一生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一心埋头学画。先生学画,博览群书,狠下画外功夫,遍观古代名迹,饱览名山大川。他讲究画品,认为要高,人品也必须要高。文如其人,画也如其人。其笔下的山水、古松、老梅、翠竹、幽兰,无不反映出他深沉的内心与沧桑巨变的社会、自然的有机融合。
作为董寿平美术馆的一名工作人员,有幸可与先生的书画作品日日相伴。最喜先生的红梅,浓淡相宜,扶疏有致。无论是朱砂红梅,还是墨梅,都格调高雅,繁中有简,简中有繁,繁而不乱,简而有据,故数十年来誉满中外,有“董梅”之美誉。赵朴初先生题诗云:“不取暗香,奇馨暇被。不怜疏影,繁花吐蕊。一片丹心,朝霞无际。身饱雪霜,春来天地。”在赞誉先生梅画的同时,以梅寓人,称赞他虽饱经风霜,仍丹心一片。

先生的墨竹也是我的最爱。风中,它们迎风摇曳,姿态婀娜,婆娑起舞;晴日,它们枝叶挺拔,疏落有致,欣欣向荣;雨中,它们枝梢低垂,叶片下偃,苍翠欲滴;雪中,它们枝叶下垂,寒气袭人。先生画竹,行笔如飞,纵跳自如。他曾讲:“画竹的过程,就是如何将具象美与抽象美和谐统一的过程,也是画家本身与所画之竹融为一体的过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人画竹而竹化人,人与竹俱达到‘物我两忘’的意境之中,才能画好竹。画竹完全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宣泄。笔下之竹是似竹非竹、非竹似竹的理想中的竹子。”先生所画墨竹,赢得海内外普遍赞赏,获得“寿平竹”之赞誉。
竹、梅之外,亦爱先生所绘山水。这源于董寿平美术馆正厅悬挂的一幅《黄山云海》图轴。画面气势宏伟,云雾升腾,缥缥缈缈之间,山峰若隐若现,感觉此时的黄山并不是静止的黄山,倏忽间,云还在涌,云后的山峰也仿佛即将呈现在你的面前,这应该就是先生曾多次提到的“意境”二字吧。他曾说:“我是看黄山,不是画黄山,看黄山后创造黄山。”著名画家刘恪山先生曾说:“董老是在把握了黄山的灵魂,捕捉了黄山的声、光、色、形的凝聚点之后,终年累月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努力展现画家心中的黄山意境。因此,他画黄山而非黄山,非黄山而是黄山。山,意境清远,奇峰突兀;云,渲染得宜,层次分明;松,一改前人用线之法,以湿墨点擦,显其苍润氤氲。因此,观其黄山山水画,往往使人先觉气势磅礴,渐觉山谷生风,风动而云起,云随风涌而成雾,雾随气变而峰现,确有身在画中游之感。”他的山水作品没有雷同之感,每幅都耐人寻味,欣赏起来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因而赢得“黄山巨擘”的美誉。

听前辈讲,董老画松,更有大手笔、大气魄。无论巨幅或小幅,都不起稿,激情所至,奋然挥笔。先生先用焦墨画出主干及小枝,再手执两管,画出松树的针叶。他画针叶时,多用焦墨,摁动笔尖,稍稍停顿

画品人品照后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t83088549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