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王原祁的山水画作品
其实当人们看到真实景物的时候,即会发现他们不是那样刻板地去临古和造景,亦未尝不以天地为师,说他们不写生着实有点冤枉。“四王”口口声声说临古,其实都带着自己主观性去吸收前人的养分,故临谁不像谁,摹谁不像谁;是所谓“兼擅”式的再创造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当旧文化成为主流,必然会阻碍到新文化的发展,此时理应推倒重来;而当人们逐渐淡忘优秀文化传统的时候,也理应对传统文化重新加以认识,师法古代文化合理的内涵也是必要的。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江苏太仓人(1642~1715年)。是清初时偏爱师古的山水画家之一,是当时得令的娄东派旗手,影响殊深,也是董其昌理论的实践者和推广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登第后专心画学,为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之孙,并得祖父真传,他的山水画受王时敏的影响极深。王时敏在明代为官二十六年,“持节衔命,渡钱塘、入豫章、涉沅湘、逾闽峤,足迹几半天下”。这里说的“涉沅湘”,令我想起了1985年7月敦煌之游,回程时由宜昌乘火车经湘西石门至大庸一段之所见,目睹了铁路两旁的景物宛如王时敏的山水画,一个个绿油油的小山岗上很奇特地放着一块块很大的石头,仿佛如人工摆放上去一样,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故此一般人是很难理解他们画山水画怎么画那么多石头在山岗上
(似是造景),其实当人们看到真实景物的时候,即会发现他们不是那样刻板地去临古和造景,亦未尝不以天地为师,说他们不写生着实有点冤枉。“四王”口口声声说临古,其实都带着自己主观性去吸收前人的养分,故临谁不像谁,摹谁不像谁;是所谓“兼擅”式的再创造。
王原祁的山水画注重法度,求稳重,不轻易下笔,并以黄公望为主摹对象,尤喜黄公望的“浅降法”,用笔比黄还要稳重,所谓“笔端金刚杵”,高度提炼古人的笔法,达到极致之醇和,以脱习气。
家藏王原祁《拟大痴笔山水画》立幅,高98厘米,宽53厘米。此图购于1960年间,那天,家父来到文德北路的广州画廊看画(即现在的广州文物店前身),在一堆旧画里捡到此画,问实价钱,只是35块,大概是把它当成苏州行画来卖(此间买手邓涛,为人心直口快,他眼力虽好,然每每疏忽大意,经常被其父责骂)。当时容庚教授也在场,看到我父的高兴样就问:“你捡到什么画了,那么大声嚷嚷,给我拿来看看。”父说:“不,等我先给了钱邓涛再说”。容教授见我父已付款,也不好再争下去,但仍然要先拿回家看,经我父催促再三,半个月后才肯还。问他有何异议,他没有反对意见。容老向来喜欢收“四王”的东西,每见必收,此次来迟一步,总有点不顺心的感觉。
王原祁此画是绢本,方眼粗绢,经纬很疏,容易漏墨,要重裱较困难,搞不好会变形和弄断那些绢。当时文德路裱画社最好的裱画师傅叫阿丫,父求他翻裱,不应允。阿丫是因刚劳改释放,心情自然不佳(他因偷带八大山人的画出境而被抓送劳教的)。后来有一天,阿丫找上门来,要我父帮他个忙,原来他同粤中藏家黄咏樗裱八张八大山人的画(是假的),其中一张桂鱼的肚子给阿丫不小心弄掉了,要我父帮他重新补上。这次机会来了,父说:“我帮你‘填肚子’可以,你也要帮我重新装裱王原祁哦。”阿丫一口应承,就这样,此画得到好手的重装,免得被一般裱画师的糟蹋。
王原祁《拟大痴笔山水画》立幅为水墨绢本,上题云:“宗翁老公祖宗台,清风峻望,卓然不群,真与海沂公后先辉映;佩刀
观王原祁的山水画作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