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急性胸痛治疗规范出台
10月14日在京开幕的第21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了《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优化、简化、规范了我国胸痛救治流程,以减少漏诊、误诊和诊断延误,挽救更多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节约医疗资源和成本。这是我国首部胸痛治疗规范。
在急诊致命性胸痛疾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占绝大多数,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其治疗在我国存在明显不足。患者求治延迟明显,从症状出现到入院诊治在三级医院长达8小时;20%的患者出院诊断可能存在错误;近60%的低危ACS患者接受了介入诊治,而2/3的高危ACS患者却没有接受介入治疗。调查表明,50%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小时才决定就医,%的患者发病后1小时内到医院,%的患者发病后2小时到医院,%的患者延迟就医超过6小时,这主要与居民对胸痛症状认知程度低有关,而部分医院胸痛中心的流程及诊治也不尽规范。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失败应视为一个过程和系统的失败,解决方法不是发明另一个新的溶栓药物或医疗器械,而是比现行策略更有效率的组织方法。因此,该《共识》强调胸痛中心的最佳解决方案是组建一个由多学科人员共同工作的实体单元或进行功能整合,其组织架构至少应包括院外急救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影像科和检验学科,还可以外延至呼吸科、消化科、精神科等。
全球首家胸痛中心1981年在美国问世,至今在美国已发展到5000余家,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国外实践证实,规范的胸痛中心能显著降低患者胸痛确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费用。
心脏骤停急救时只按压胸部更有效
人们常在影视作品中见到这样的场景:某人因心脏骤停而倒下,路人赶紧上前急救,有节律地按压其胸部并嘴对嘴人工呼吸。但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15日刊登一份研究报告说,在这种情况下省去人工呼吸,集中精力按压胸部往往更有效。
这份由奥地利和美国研究人员完成的报告说,他们综合分析了1985年到2010年间关于心脏骤停急救的多项研究。这些研究中包含了大量心脏骤停急救的医疗记录。分析结果显示,与同时按压胸部和人工呼吸相比,只按压胸部的急救成功率要高出约20%。
研究人员说,这是因为在许多心脏骤停案例中,上前急救的只是路人,他们往往没有受过充分的训练,如果花时间在不得法的人工呼吸上,还不如一直进行胸部按压。这样胸部按压造成的血液流动不会因为人工呼吸而中断,心脏复苏效果会更好。
研究人员也强调说,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能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急救员同时进行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但当只有普通路人在场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在电话中进行急救指导时最好让他们只关注胸部按压。
此外,由于许多人不愿意做嘴对嘴人工呼吸,尤其是在担心疾病传染或有呕吐物的情况下,只要求做胸部按压会使得人们更愿意上前帮助急救。
欧洲更新心肺复苏指南
欧洲复苏委员会18日发布最新版的欧洲心肺复苏指南,快而深的胸部按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尽可能将体温降低到32摄氏度到34摄氏度是该新版指南强力推荐的三大措施。
欧洲复苏委员会介绍说,他们根据医学界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对5年前发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进行了全面更新。
欧洲复苏委员会主席贝恩德·伯蒂格说,
首部急性胸痛治疗规范出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