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史
1
台湾电影发展历程
2
导演分析
3
美学分析
1
成长的六十年代(1960——1970)
2
骚动的七十年代(1970——1979)
3
新电影运动时期(1982——1986)
4
台湾电影沉浮之路(1990——2007)
5
台湾电影复兴浪潮(2008——)
台湾电影的成长时期
1963年月,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官员龚弘接任台湾最大的制片机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影)总经理,对制片方针进行调整,提出了“健康写实主义路线”,后改为“健康综艺路线”,即“尽量发挥人性中之同情、关切、原谅、人情味、自我牺牲等美德,使社会振作,引导人人向善,走向光明。”
这一方针的提出,在客观上促使台湾国语片的创作逐步摆脱反共政治模式,向着真正的艺术之路发展。
一、成长的背景
从经济方面看,6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官僚资本和私人资本迅速膨胀,投入电影制作的经费大幅度增长;
从台湾当局的政策看,采取了鼓励本土电影发展的方针,如限制外国影片进口,减少进口电影器材和软片的关税。
自1962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电影“金马奖”评选活动等等,与此同时,一批有才华的导演如李行、白景瑞、宋存寿、丁善玺等编剧、演员和其他创作、技术人员相继进入成熟阶段,加上香港导演李翰祥等先后离开香港邵氏公司,加盟台湾影坛,建立“国联影业公司”、“联邦电影制片厂”等机构。
二、骚动的70年代
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一年之内,台湾先后与27个国家断交,包括日本。同年,美国宣布将琉球群岛连同钓鱼台在次年交予日本,引发旅美中国学生的【保钓运动】,台湾各校串联声援,到了1978年,美国也宣布与台湾断交,于是,由1970年至1979年,进入了最惶恐不安的十年。
1970年代,大行其道的是功夫片和琼瑶片,这两大类型片都回避了社会现实问题,那时也出产了不少描写抗日战争的电影,和提倡从军乐的“军教片”,这些也属于政策导向的电影。
走红——始于60年代
1965年,李行导演的《婉君表妹》上映,并引起较大反响,随后,琼瑶小说开始成为电影拍摄制作的宠儿。在这一年,共有四部由琼瑶小说开始改变的电影上映,另外三部分别为张曾泽导演的《菟丝花》、王引导演的《烟雨濛濛》和李行导演的《哑女情深》,《烟雨濛濛》和李行导演的《哑女情深。《烟雨濛濛》中的女主演归亚蕾更是凭借这部电影摘得了当年金马影后的桂冠。这四部影片的相继亮相,也使得“琼瑶热”由文坛扩展到了影坛,成为当时电影界一时的盛况,在此后以李行导演为主导的琼瑶电影时代,李行、甄珍、邓光荣被称为文艺片的“铁三角”
鼎盛——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的“二秦二林”组合成为琼瑶文艺片中的金字招牌,使这几位明星成为台湾电影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总结七十年代的电影发展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电影出现之前,流行于市场的是“社会写实片”,这类电影都是些描写犯罪、肉欲与复仇的内容,用夸张的情节、旋绕暴力色情场面的“黑电影”,所以,所谓的“社会写实”,指的只是戏剧性的描写社会的黑暗面。
总结七十年代的影片,在类型上一直重复过去所开发的类型公式,没有一点突破,由于电视、电影录像带的空前发展给台湾电影业以极大冲击,电影市场和票房收入日益减少,台湾电影事业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了危机,影片内容的主流逐渐由功夫武侠片和爱情文艺片转向女性复仇片、帮会犯罪片、美女冒险片、赌片、闹剧片、所拍影片大都亏本,影片开拍率大大下降,于是台湾电影就是在这样乱哄哄的情况下,步入八十年代。
新电影运动时期
台湾新电影运动
在1982年到1987年左右,一些中青年导演互相支持,拍摄了一批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当时台湾的主流电影不同的影片,形成了某种革命的新的气象,并一度在影评人和部分观众中受到肯定,推动了台湾电影在一定范围内逐渐与旧的制作理念、旧的生产模式、旧的题材类型、旧的电影语言等分道扬镳,从而加快了台湾电影的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革新运动,新电影区别于当时以“政宣”和“言情”为主流的电影作品,开始贴近现实主义风格,在隐隐中对现实生进行无言的批判,对台湾电影的整体创作风格,独立个性,艺术潮流与美学观念的建立有重大影响。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背景
1、电影刊物介绍欧洲电影,宣传新的电影观。
2、电影政策放宽,更多的国外电影进入台湾,初步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观众
3、本土电影陷入困境,穷则思变
4、1979年初,台湾电影图书馆揭幕,引进大量电影书刊,举办国际电影观展致力于普及和提高电影文化,并发掘新人
5、电影学人返回台湾,带来新的电影观念
6、香港新浪长电影的影响
7、“学苑影展”将国产片推广到大专院校
8、影评人宣传电影变革
台湾电影史[精选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