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课件第七章_交互作用论_PPT第七章交互作用论
本章内容
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环境的作用
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主要内容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1884-1942)
鲍亚士/博厄斯(Franz Boas, 1858-1942)
本尼迪克特(Benedict, 1887-1948)
米德(Mead, 1901-1978)
米德简介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1901-1978],
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之一
父亲是经济学教授,母亲是社会学博士
早期教育:外祖母
1923 年获纽约巴尔那德学院英语和哲学双学士学位
1924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
1929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人类学)
1926-1942 年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助理馆长,1942-1964 年任副馆长,1964-1969 年任馆长
1959-1960 年还担任美
1970年担任美
1979 年被追授“总统自由奖章”
本尼迪克特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887-1948 )
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
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10年赴欧,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某女子中学。1914年回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
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1934年出版《文化模式》
二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
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
1946年出版《菊与刀》
与米德一起创建文化心理学派
本尼迪克特的贡献
祖尼文化:太阳神文化
恬静、理性与折中
夸扣特尔文化:酒神文化
竞争性强、易激动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阿布拉拇·卡丁纳(Abram Kardiner,1891--1981)是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精神医学出身的著名人类学家。
出生于纽约。1921~1922年他曾在维也纳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训练,对弗洛伊德产生强烈的崇敬之情。回到纽约便开业从事精神分析治疗活动,热情地传播精神分析学说,训练精神分析专业人员。
1933年,他在纽约精神分析学会组织弗洛伊德社会学著作研讨班,学员大多数是人类学者,其中林顿、杜波伊斯等人后来成为著名人类学家。他还邀请萨丕尔、本尼迪克特等著名人类学家发表演讲。
1937年,林顿和卡丁纳都受聘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合作研究。他们继续举办研讨会,卡丁纳将这些研讨成果加以总结,写成《个人及其社会》(1939),并与林顿、杜波伊斯等合著《社会的心理疆界》(1945)一书。由于卡丁纳等人的工作,30~50年代的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在社会心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卡丁纳本人也成为一个开创性的人物。
除了上述两部著作,卡丁纳还与人合作写出了《压抑的记号》(1951)、《他们研究了人》(1961)两部著作。
人格心理学课件第七章 交互作用论 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