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郑和下西洋与“永乐通宝”.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郑和下西洋与“永乐通宝”
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作为明王朝的使臣,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远航10万余里,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和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奇迹。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了中外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郑和船队不仅满载着丝绸、陶瓷等中国特产,还带去了巨额的国际贸易硬通货“永乐通宝”(见图),受到当时各国的欢迎。

铸永乐钱是为了满足郑和下西洋外交和贸易的需要

明初币制基本沿袭元代旧制,推行以纸钞为主、钱钞并用,兼用银两的货币流通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年)乃设立宝钞提举司,次年三月立钞法,令中书省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命民间通行,与铜钱混合流通。至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更令“禁行钱专用钞”。“乃令有司悉收民间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铜钱”(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53《钱法》),推行纯纸币流通制度。建文帝在位期间,遵循洪武旧制,用钞不铸钱。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改元永乐,即为明成祖。成祖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巩固洪武制度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革举措。尤其在外交政策上,一改明初闭关政策,实行“怀柔远人”的对外开放政策。从永乐三年
(1405年)开始,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扩大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联系。出于外交赏赐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永乐六年(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年号钱,“永乐九年,令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53《钱法》),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如今,永乐通宝钱在国内出土的数量不多,甚至许多明清时期的钱币窖藏中不见一枚。如近年在湖北省襄樊汉江中出水了大量的明代钱币,有专业人士对实物进行研究,发现这批明代钱币:“以万历通宝最多,其次是弘治通宝、宣德通宝、泰昌通宝、嘉靖通宝,最少为永乐通宝、隆庆通宝。”(《安徽钱币》2009年第一期)但近代以来在南海和国外很多国家、地区却不断有永乐钱的大宗发现,这是其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赏赐的明证。


郑和下西洋让永乐钱成为600年的的陶际贸易硬通货

郑和下西洋时携带了大量的“永乐通宝”。庞大船队每次都达200多艘,两万七八千人,船上满载金银宝货、丝绸和青花瓷器。金银宝货以铜钱为大宗,如永乐十九年(1421年),朝廷一度颁布停止下番的规定中就提到:“下番一应买办物件并铸造铜钱,买办麝香、生铜、荒丝等物暂停……”(《明成祖实录》卷236)。因为当时西洋、南洋许多国家流通使用中国铜钱,对中国铜钱非常欢迎。明代马欢著《瀛涯胜览》爪哇载:“(爪哇国)中国历代铜钱通行使用”,“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旧港载:“(旧港国)市中交易亦使用中国铜钱,并用布帛之类”;锡兰国对“中国麝香、宁丝、色绢、青瓷盘碗、铜钱、樟脑甚喜,则将宝石珍珠换易”。近代以来,在东南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巴厘岛、马来半岛、新加坡、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均出土了大量的中国铜钱。有些国家还大量输入中国铜钱,如日本就输入许多明钱,以洪武钱和永乐钱为最多。朝鲜和越南则长期以中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货,常有中国铜钱的出土发现,有时多至数

郑和下西洋与“永乐通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泥巴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