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都属于人类的文学形式。两者的本质特征都是通过形象、典型来认识和反映生活,都通过语言艺术来达到这一目的等等。但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比较,又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个性。通常认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是民间文学的四大特征,相对于民族民间文学而言,有必要加上直接的人民性,民族性,立体性三个特征。(考试出题目考)当然,从更大的范围而言,这三个特征甚至是民族性这一特征,也适用于汉族民间文学,因为汉民族民间文学也具有自身的汉文化特征。
第一节直接人民性和民族性
一、民族民间文学的直接人民性
直接人民性指民族民间文学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直接联系,它不仅仅直接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还直接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态度,思想,感情和愿望。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直接人民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在原始社会阶段,民族民间文学的直接人民性指的是全民性,原始社会里没有文字也没有阶级差别。民间文学是全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共同享用的文学财富,也是当时唯一的文学形式。在原始社会时期的民间文学中人与人,人与神,人与兽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比如怒族民间故事讲到从前一对夫妇因农忙无力照顾小孩。一只善良的灰熊被请来把小孩带大,夫妇为表谢意,约定此后每年人们种苞谷时,灰熊可到苞谷地中刨食。彝族火把节传说讲到从前天上降下一大力士与彝族英雄支格阿乌比摔跤,被打败,为报复而降下蝗灾,人们用火烧死蝗虫取得胜利。这些故事都说明了当时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
进入文明社会,文字出现。文字在阶级社会里作为控制手段和权力的附庸,被统治者往往无权问津。口头文学仍然是底层大众所专有的文学。但即使在社会上层或精英文化中,口头文学仍然拥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和艺术感染力。社会上层或文化精英在正式场合大多使用书面语言和典籍文学作品来证明自己的社会文化优越性,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需要娱乐,需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欲望和人性化的一面。口头文学不像书面文学那样要承受“文以载道”等政治、伦理、宗教的意识形态束缚,同样被社会上层与文化精英所需求。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民间文学的人民性指它是被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拥有最广大受众的文学形式。
二、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
民族民间文学的直接人民性还表现在它的民族性上,真正具有民族性的作品最受本族人民群众的欢迎,也才最具有人民性,人民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所谓
民族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各民族风格。(考试出题目考)它具体表现在:
1、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各个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传统,谋生方式从而在生活方式和思维与情感表达方式中也具有不同特点,这是民族性的基础。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中国古代北方鲜卑人在辽阔的北方草原生活的写照。而广西毛南族:“望郎歌”:“春季望郎草木青,山花烂漫百鸟鸣,望郎不见见浮萍,春水起伏似妹心。”反映亚热带稻作民族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辽阔的天穹,一望无际的草原,牛羊满野等正是北方大草原常见的景象。而“草木青翠,山花烂漫,百鸟鸣叫”又是南方山区常见之景。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在民歌中都得到反映。
在民族生活中,更富有民族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是民族的风情。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节庆仪式,服饰饮食上的奇风异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心理的最好表现。在民族民间文学中就会因生活习惯,自然环境,集体性格的不同而有不同表现。不同民族有所不同,同一民族内部也会因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如陕西三原《看见她》:“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一袋烟儿就走价。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手儿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看见她》:“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埔。买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油头,戴翠花,两个小脚丁嘎嘎,卖房子卖地要娶她。”
同是一首《看见她》,一北一南,情趣各异,在所表现的自然环境上,陆地骑大马,水乡撑红船,反映不同的社会生活。情感表达上北方的淳朴豪爽,南方的委婉细腻。在抒发感情上北方人民对感情的抒发大胆,直露,粗犷,而南方人民的情感表露却细腻,婉转,含蓄。
天津《望见她》:“抬头望见她,红头绳紧紧扎,金扁簪,拦腰架,金耳挖,当头插,金耳环,两边挂,金镯子,四两八,金戒子,配指甲,银子背心洒菊花,红绸裤,小梅花,红绸鞋,满面花,回去拜访爹和妈,择个日子来娶她。”
与上两首不同,不仅在文字上出现变异,内容上注重对女子所拥有的财富的细节描述,显示出天津作
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