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童心,表达童趣——以《池上》、《小儿垂钓》古诗教学为例
放飞童心,表达童趣——以《池上》、《小儿垂钓》古诗教学为例
江苏苏州市刘园中心小学(215000) 周红芬
苏教版选编的古诗,大多抒发壮怀激烈的人文情怀,像《池上》、《小儿垂钓》这类童心盎然、童趣浓郁的古诗并不多见。诗中的小儿形象跃然纸上,读后使人恍然回到童年。对古诗的处理,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的体会入手,用自己的眼睛看小儿,即便隔着岁月的长河,循着诗歌的脉络,学生依然能够放飞童心,触摸和捕捉到诗歌中小儿的天真和烂漫。
一、了解小儿,疏言通文
对小学古诗教学来说,语言是一个难关。如何根据学情,让学生学得开心,读得用心,这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池上》,小儿偷采白莲,留下一路的浮萍竟浑然不觉。《小儿垂钓》里,小儿学着大人钓鱼,“路人借问遥招手”,却不知动静极大,依然会惊了鱼儿。这两个小儿在诗中都有生动的表现,但因为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要想让现在的孩子理解诗中所描写的撑小艇、采白莲的意境显然是有难度的。如何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诗境,了解这两个小儿呢?
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先帮助学生疏通语言:浮萍是什么?大家看一下插图。学生认识到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我借此提出问题:“浮萍”两个字都是三点水,但结构有何不同?“撑小艇”的“撑”是什么意思?
我让学生根据“撑”的结构来理解:左边一个“手”,右边是“掌”,试着用铅笔画一下。想想看,“撑船”和“划船”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撑更吃力一些,而划则轻松得多。这说明小儿力气不大,撑着小艇很吃力。
师:我们来认识一下诗中的小儿。诗中是怎么称呼他们的?
生:一个叫小娃,一个叫蓬头稚子。
我借此让学生理解稚子的含义。通过疏通古诗的语言,学生对整体有了清楚的认识,初步了解了两个小儿的形象:一个撑小艇,年龄不大,但挺有蛮力,敢撑船;一个学垂纶,不是大人,但挺有耐心,会钓鱼。
二、感悟小儿,品读诗境
古语云,因文见义,因义明文。想要把文章读透,就必须从外到内,悟得内在精髓。尤其是古诗,理解诗意,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让学生进入诗境,才算是读懂了古诗。基于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走进诗境,体味诗境,身临其境,回到小儿的状态,做一回偷采白莲的小娃,学垂纶的蓬头稚子。
师:读完这两首诗,你对这两个小儿有什么印象?
生:小娃顽皮淘气,天真可爱;稚子活泼可爱,故作老成。
根据学生对小儿的初步印象,我就此展开悟读的旅程:“你从哪里看到小娃的顽皮和淘气?(“偷采白莲回”)你怎么理解“偷”?(不经人同意就采摘白莲)这池塘或许本来就是没人家的,可以随便采摘,但为什么要用“偷”字?(小娃瞒着大人去采莲)他为什么要采莲呢?(想吃莲子,想玩荷叶,想把荷叶戴在头上)”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猜度小娃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地融入古诗的意境。“从哪能看到小娃的可爱呢?(“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娃的船后面都是浮萍,他本来想躲着的,结果被谁看到了?诗人看到这,是什么表情?会怎么对小娃呢?(诗人笑眯眯的,因为小娃太可爱了。)”相对小娃而言,垂纶的稚子就显得老成多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透过字词来解读稚子的淘气、天真、可爱:“蓬头”、“学垂纶”——来不及梳头就急急忙忙跑出来钓鱼;“侧
放飞童心,表达童趣——以《池上》、《小儿垂钓》古诗教学为例[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