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吴侬软语的苏州(上篇).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吴侬软语的苏州(上篇)
作者简介:叶兆言,祖父是著名作家及教育家叶圣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著有长篇小说《死水》、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叶兆言文集》等。其作《追月楼》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

苏州人和南京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总会想到自己是苏州人。南京人大大咧咧,遇事有些粗线条,成的淡的辣的酸的,只要是自己没吃过,只要是正在流行,都恨不能品尝一下。南京人吃什么都觉得好吃,都能乐在其中,苏州人正好相反,他们遇事永远认真讲究挑剔,苏州的饮食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爱好,不合自己口味的就是异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苏州人喜欢把“这个怎么能吃”的疑问挂在嘴上。
苏州人总觉得别人可笑,四川人吃辣,山东人吃大蒜,东北人模样太大,北京人嘴贫,广东人说话像香港人,在苏州人眼里都是问题。中国城市中,像苏州这样自以为是的城市并不多见。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本来也就是句顺口溜,可是一向自大的苏州人,还真有些被这话给惯坏了。苏州之外的地方,似乎都不太能入苏州人的法眼。

一百多年前上海刚开埠,面对大上海的迅速崛起,苏州人表现出了最大的不屑,远远超过了同样喜欢自以为是的南京人。当时上海租界里的妓女,不管本人的真实籍贯是不是苏州,有点品味的红角儿都以能说一口带苏州腔的吴侬软语为荣。这是一种时髦,也是一种姿态,表示来自苏州府的人,说什么也要比上海县的土包子强。
在北方人的耳朵里,苏州话上海话几乎没什么区别,但是这种观点在苏州人看来,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土得掉渣的上海话怎么能和悦耳的苏州话媲美。上海人曾经因为自己喜欢说“外地人”和“乡下人”被大家诟笑,其实这种自大自恋情绪,在苏州人那里有过之无不及。今天的苏州人仍然有很多还会带着这样的偏见,他们习惯于把不是说吴语的人,统统称之为“江北人”,江北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根据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南京人镇江人的江南身份自然而然地就被取消。在天真的苏州人眼里,再远一些的人都是山东人,这个山东人可不只是一个山东省,那意思差不多就是吃葱蒜的北方人了,包括整个中原地区。
我的祖父就是地道的苏州人,虽然一生中大多数岁月,并没有生活在这个美好的城市里,而且平时为人很低调,但是偶尔也会露出苏州人的优越。苏州人天生一种傲气和自大,祖父总是嫌我父亲的苏州话讲得不地道,常常很愤怒地纠正发音。父亲长期在苏南工作,接触的吴方言多了,能说一口大杂烩的吴语,这话北方人听来没什么分辨,但是祖父感到别扭,感到忍无可忍。我的丈母娘也是苏州人,到南京的女儿家小住,看不惯的地方,就叹气说:“格个南京人真谑头――”接下来是很同情,数落一番,恨铁不成钢。

苏州人和南京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过于天真。南京人是不在乎自己,苏州人是太在乎自己。南京人觉得自己的历史有些来头,苏州人觉得他们的历史更早。大家都可以往前面计算数字,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吴国。有一种观点认为,南京早在越国时的“越城”出现之前,在今天的朝天宫一带就有个“冶城”,相传是春秋末年吴王夫差铸造兵器的地方,冶城山下还有一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剑池”,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5年,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代冶炼作坊,也是南京建城最早的地方,因而被誉为“南

吴侬软语的苏州(上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ros009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