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立真和善文著爱与美
《情思绵绵》是白族著名诗人晓雪于2005年出版的散文集,全书共收35篇散文,其中记述了作者与亲朋故旧、良师益友等40多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晓雪老师真诚厚道的人格魅力及良好的文风。
晓雪老师出身贫寒,3岁寄居在外祖父家,9岁失去母亲,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他对家里的亲人有特殊的感情。
晓雪老师的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手脚麻利的农村劳动妇女,丈夫在外做生意,家里老小全由她一人负担,不幸的是31岁时因病而过早离开人世。在文集开篇《我的母亲》中,作者选择母亲短暂一生中的描花绣朵、祭祖做菜、春游连夜缝蓝短裤以及关心孤寡老人几件日常小事,赞颂母亲心灵手巧、聪慧善良的性格。文中的语言如同闲谈一样的朴素平淡,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却蕴含着诚挚的感情。特别是妈妈临终前“拉起我的手”诀别,以及送葬时“我”手持白幡、身穿孝衣、腰系执绋走在母亲寿房前的凄凉情景,读之催人泪下,非常感人。出于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记得在一首题为《歌》的诗里,晓雪说:自己从小在故乡的歌湖中游泳,看过无数的歌手,听过不少的民歌,“然而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那母亲唱着引我入梦的摇篮曲”。并说“它像秋夜朗朗的月光”、“暑天温柔的凉风”、“洱海嘻笑的浪花”、“苍山淙淙的溪流”,深深表达了对母亲养育自己的感激之情。怀着诚挚的赤子之心,在妹妹哭着提到已找不到母亲的坟时,作者也“鼻酸眼湿”,却用“妈妈的尸骨化入故乡的土壤,去哺养常青的松树和翠绿的禾苗;妈妈的精气,融入故乡的春风,去吹开满山的花朵、翻动洱海的碧波,岂不更好”的诗句收束全文,借此来宽慰妹妹和自己,表现晓雪老师至深的感情和博大的胸襟。
晓雪老师的二舅赵橹阅历丰富、博学多思,是一个著名的白族学者、作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云大读书时就喜爱文学,投身学生运动。毕业后创办文艺刊物,参加游击队,后回昆明当教师,1955年“反胡”运动中,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到矿山“劳动教养”,随后又遣送回乡。24年后平反,在大理师专、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由于从小寄养在外祖父家,晓雪从小学到初中就读了许多文学名著和进步书刊,也读了二舅寄回来的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因此深深爱上了文学。晓雪最敬重二舅的学识和人品,二舅落难还乡,晓雪趁出差时到磨房中看望;平反复职,晓雪常找二舅谈心请教;成果累累,晓雪为二舅致贺;因病住院,晓雪几次前去探视。2000年12月24日,赵橹因脑溢血而去世,晓雪“失声恸哭”,于
28日写成《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哭二舅赵橹》,以坎坷的身世和叔侄之间的交往,赞二舅很好地完成了自己朴素平淡、问心无愧而又明丽闪光的生命诗篇,并说二舅“好比一朵无言的落花,回归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变成一缕淡淡的青烟,化入了无限的宇宙,高阔的蓝天”,寄托自己对二舅的依恋之情。
晓雪老师在家排行老大,母亲去世,弟妹大部分时间由他来照看,孤苦伶仃,相依为命,弟兄之间的感情自然很深。小弟文鹤不到10岁就到外地求学,晓雪觉得自己“未能再尽长兄的责任”,于是,高中苦读,恰逢兄弟相隔两地,晓雪每月寄20元供食宿费用;大学实习,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晓雪多给些钱补充营养;肝炎突发,晓雪立即送文鹤去住院,。但因抢救无效,年仅20岁的弟弟离开人世,在《愿后辈少一些这样的遗憾》中,晓雪满怀深情地写道:“我亲爱的弟弟就这样在1960年10月5日下午5时离开了人间”,并说:“那天是中秋节,我不但没有看到圆圆的月亮,只感到自己像掉进了一个无限悲凉、无比痛苦的黑暗的深渊”。
姨表兄董志汉从小父母双亡,和晓雪老师一道寄养在外祖父家,两人一起上学,一起玩耍。14岁后,姨表兄外出当学徒、做生意,后来当兵在朝鲜战场火线入党。但在反右斗争中打成右派,平反后身体久佳,家境困窘,于
1996年11月7日因心肌梗塞而去世。晓雪深感痛惜,在《愿后辈人少一些这样的遗憾》中说:“我至今还保存着”他当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手握钢枪的照片。
晓雪老师是我国当代诗坛上少数民族文学界中极为活跃的作家,进入新时期,除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外,他还担任中、省作协主席、全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云南分会副会长等职务,他的诗文成果丰硕、名驰全国,曾得到艾青、冯牧、臧克家、郭小川等大师的高度赞誉。原主持中国作协工作的张光年说:“晓雪同志是我们新中国出色的诗人,是白族杰出的诗人。”但是,晓雪老师谦虚朴素,不忘恩师的教诲培养。
读高小五年级时,晓雪因失去母亲而变得胆怯孤僻,教国文和美术的杨木荣老师常给予关心和激励。工作后,晓雪“常常想起他”,写了《我常常想起他》,表示“永远怀念他,感谢他。”
在武汉大学读书期间,教中国新文学史的刘缓松教授虚怀若谷,主张教学相长,在他的指导下,晓雪五天写出洋洋七万
品立真和善 文著爱与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