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典籍文献
诸子书今谓之哲学类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分为十四类:
1、儒家类
2、兵家类
3、法家类
4、农家类
5、医家类
6、天文算法类
7、术数类
8、艺术类
9、谱录类
10、杂家类
11、类书类
12、小说家类
13、释家类
14、道家类等
子书汇编,只限于精选哲学论著的历代诸子。有多种坊刻本,最精善的诸子丛书,当推1935年世界书局编印的《诸子集成》,收录周秦汉魏诸子26种。
《老子》
《老子》:春秋末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聃所著,又名《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五千字。通行本为三国王弼注本,分为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五千余字。今人任继愈《老子今译》最便初学。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所撰。《庄子》书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代表了战国时期哲学思辨理性所达到的高度。庄子文章有极强的想象力,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历史文献学5(子部文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